丙吉冒死救宣帝
丙吉是西漢時期魯國人,自幼聰明好學。他從小就學習法律規章制度,長大以后先是擔任魯國獄吏,因能力出眾、屢次立功受獎被提拔到朝中任職,后來又被調到長安任獄吏。
漢武帝末年,宮廷發生蠱惑之事,禍及到了太子衛。漢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追查所有與此案有牽連的人員,太子衛全家及其黨羽也在其中。后來太子衛因為這件事情被迫自殺,全家也被抄封,連剛生下來幾個月的病已(也就是后來的漢宣帝)也被送進了長安監獄。
當時擔任獄吏的丙吉奉詔檢查監獄時,意外地發現了這個小皇孫。丙吉知道太子的案情不是這么簡單,太子被害其實并沒有確鑿的證據,因此,他很同情這個小皇孫的遭遇。于是身為獄吏的丙吉就暗中讓人喂養這個可憐的嬰兒,并且每天親自去檢查孩子的情況,不準任何人虐待這個孩子。因為這小孩天生體弱多病,而且出生時沒多久就遭遇了這么一場變故,因此身體很差,丙吉特意為這個嬰兒取名病已,意思就是病禍已經去了,以后無災無難的意思。
幾年以后,有一個會看天象的人告訴漢武帝說:“長安監獄的上空有天子貴人之氣。”這就意味著在長安監獄里待著一個天子,漢武帝于是就派人連夜來到監獄,準備將監獄里的囚犯統統殺掉,以絕后患。丙吉知道這個消息以后,立即關閉了監獄大門,不準漢武帝派來的人進去,并且義正嚴詞地說:“監獄里面是有一個皇孫,是個孩子而且體弱多病。無緣無故地殺死普通人都不應該,何況這個孩子是皇帝的親孫子呢!”于是丙吉就坐在監獄門口,不讓來人進去,雙方僵持了一個晚上。天亮以后,來人還是沒有辦法進監獄殺人,只得回去報告漢武帝,并訴說了丙吉大膽抗上的行為。漢武帝聽了稟報后,心里有所感觸,沒有追究丙吉的責任,并下令全部免去長安監獄里死囚的死罪,小病已的性命也得以保全。
小病已在監獄里一天天地長大,丙吉知道把孩子長期放在監獄中不是辦法,于是就四方打聽合適的人選。后來他聽說有個叫史良娣的人忠厚可靠,就親自駕車把小病已送到她家撫養。在這幾年時間里,先是漢武帝駕崩,漢昭帝繼位,不想沒過幾年,漢昭帝也死了。由于漢昭帝沒有兒子,使得王位繼承人出現了問題。當時掌握朝政大權的是大將軍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二人便商議如何解決皇帝的繼承人問題。這么多年來,丙吉因為做事認真,盡職盡責,頗有功績,已經升遷到了大將軍府長史、光祿大夫、給事中等職務。這時候丙吉見到皇位繼承人出現了空缺,覺得小皇孫劉病已的機會來了,他就向大將軍霍光建議說:“大將軍現在是朝廷的支柱,國家百姓的前途命運也掌握在您的手中,我知道皇孫病已寄養在民間,現在已經十八九歲了,聽說他博學多才,通曉經學儒術及治國之道,而且行為端正,為人謙和,是皇位繼承人的理想人選。大將軍如果先讓他入宮侍奉太后,讓天下人知道這件事情的真相后,再輔立即位,無疑是為國為民立下了大功。”大將軍霍光接受了丙吉的建議,竭力輔佐皇孫病已登基,登基以后稱之為漢宣帝。
丙吉雖然先是撫養漢宣帝于襁褓之中,又不顧生命危險拯救漢宣帝于死亡的邊緣,并為漢宣帝找來可靠的人將其撫養教育成人,而且后來登基繼位也是在他的大力促成之下才成功的,說他對漢宣帝有再造之恩也毫不為過。但是丙吉為人深沉忠厚,處世謹慎小心,從來不把自己的功勞說與別人。因此,很長時間以來,漢宣帝和朝中大臣都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情。
一直到霍光因為專權被誅滅,漢宣帝親政以后,才偶然得知丙吉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漢宣帝大為感動,決定立即召見丙吉,稱贊他有恩于皇帝卻不加宣揚,有功于社稷卻不自滿,實在是一名賢臣。于是下令封丙吉為博陽侯,升任丞相。
漢宣帝給丙吉加官晉爵的時候,丙吉正得了重病,不能起床。皇帝就讓人把封印佩帶在丙吉身上,表示封爵。但是,丙吉不愿意接受,一再辭謝。當他病好后,正式上書謝絕皇帝對他的賞賜,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人的本分,也是一名臣子應該做的事情,根本沒有什么好夸耀的。漢宣帝非常感動,反而更加堅定了重用丙吉的決心。他說:“我封賞你,是因為你沉穩謙厚,對朝廷確實立有大功。如果我同意了你的辭謝,就顯得我不但知恩不報,而且忘恩負義。況且現在天下太平,沒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操勞,只要你安心養病,把身體保養好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你都不用擔心。”就這樣丙吉才不得不接受封賞,出任丞相一職。
丙吉冒著生命危險,搭救了皇孫并將他撫養成人,還輔佐他登上皇帝的寶座,這些事情丙吉卻絕口不提。這一方面說明了丙吉具有高尚的品德,也表現出了他謹言慎行的高明處世智謀。
智慧總結
謹言慎行是立足于世所必須具備的德行。《呻吟語》中曾談到:“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朱熹也說過:“真正大英雄人,都從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將出來。”這都說明,一個謹言慎行的人,會時刻觀察身邊的動靜,認真處理每一件事情并且在做事之前,總是深思熟慮。
上一篇:不識大體的頑固將帥
下一篇:臨變心不驚,敢于擔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