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注釋】
選自《論語·雍也》。
質:指人的內在思想品質。
文:指表現在外面的禮節,學問。
野:粗鄙。
史:虛華無實。
彬彬:文與質搭配得很適當的樣子。
【賞析】
孔子主張一個人的文采與質樸之間應該達到一種和諧的統一。他說: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說,一個人過于質樸,缺乏文采,就顯得粗俗;文采過多,不夠質樸,就顯得浮華。質樸和文采兩方面結合得好,才稱得上君子。
孔子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在內在方面應有深厚的修為品質,具有仁德之心,高尚的情操;在外在表現上,又應該講禮貌,有學問,說話有文采。真正的君子,就應該是這兩方面素質修為的完美結合,只有這樣,才具有君子之風而不土俗。
后來,孔子關于文與質的概念引申到文藝上,成為中國古代文論的一對重要范疇。通常有兩個涵義:
一是認為,質和文表示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晉代陸機《文賦》說:“理扶質以立干,文垂條而結繁。”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說:“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劉勰的意思是,水本性空靈,才有微波蕩漾;樹本性沉實,才有花兒開放,說明文華離不開質實。其次,虎豹的皮如果沒有花紋,就跟犬羊一樣;犀牛雖然有皮,但用作器物時,則須涂上丹漆,才有漂亮的顏色,說明素質有賴于文華。
二是認為,質和文均指語言文辭,即質樸和華麗兩種文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說:“時運交移,質文代變。”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上面講的兩種含義,在實際運用中,都能成立,但到底屬于哪一種,則要根據作者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所表達的具體內容來理解。
上一篇: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