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注釋】
選自《論語·雍也》第三十章。
立人:讓別人站得住。立,站得住。清代曾國藩《書贈促弟六則·恕》中:“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p>
達人:讓別人行得通。達,行得通。參見“立人”注。
【賞析】
在儒家理念中,“仁”與“圣”是有區別的道德概念,子貢不懂這一點,他問老師孔子:如果一個人廣泛地給百姓以好處和救濟,是不是可以稱得上仁人了?孔子回答說,這樣的人已經是圣人了: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strong>
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讓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業通達),也讓他人行得通。
孔子這句話,講明了仁人與圣人的區別。孔子認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身,也讓他人能立身;自己想事業通達,也讓他人事業通達。如果一個人不是想,而是已經實踐并廣泛地給了百姓好處和救濟,這樣的人,就稱得上是圣人了。
《論語》中,孔子談論“仁”的言論很多,語言表述上也不盡相同,但每種說法都有其針對性。而本句的含義,可以看作是對“仁”下的一個最基本的定義。
那么,實踐仁道,應該采取什么方法、途徑呢?孔子提出了“能近取譬”的方法,即實踐“仁”始終要掌握的一條原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樣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就能成為一個“仁者”。
與這一原則相補充的是孔子提出的另一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謂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于別人。這是一種以身邊的事為實例,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修養方法??鬃诱J為,凡事能夠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就可以說是找到實踐“仁”的方法了。
孔子的弟子曾子概括老師之道是“忠恕而已”。忠者,就是盡自己的努力去待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者,就是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是孔子倫理思想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孔子認為,忠、恕相輔相成,就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上一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