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也。
【注釋】
選自宋·司馬光《諫院題名記》。諫院是舊時掌管向皇帝提批評建議的機構(gòu)。
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賞析】
宋代設(shè)諫院,始于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諫院主管規(guī)諫諷喻,凡朝政缺失、百官任非其人、各級官府辦事違失,都可諫正。司馬光于嘉祐六年(1061)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兩年后于任上做了這篇《諫院題名記》。文章闡述了諫官的重大責(zé)任及應(yīng)有的品德,批評了那些追求名利的人:
“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也。”
意思說:那些急切追求名聲的人,猶如急切地追求私利。
這一句非常深警,也是具有哲理性的名言。作者認(rèn)為,身為諫官,責(zé)任十分重大,為了盡到自己的職責(zé),從方法上講,諫官“當(dāng)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即應(yīng)該記住那些大事,放棄那些小事,先說那些急迫的,后說那些不太急迫的;從品德方面講,應(yīng)當(dāng)“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即只能為國家利益著想,而不能為自身謀取名利。因此,作者批評那些急功近利的人是“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也”,指出那些急切追求名聲的人,猶如是在急切地追求私利。
作者認(rèn)為,雖然諫官手里沒有什么實權(quán),似乎與“利”沒有什么關(guān)系;但諫官的名聲很重要,聲名狼藉的諫官,是不能取信于人的。而一個合格的諫官,應(yīng)該沒有任何私心,徹底做到“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一心只為國家謀取利益。
歐陽修寫過一篇著名的《與高司諫書》,痛斥高若訥身為“耳目之官”(指諫官),卻“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由于過多考慮自己的進退得失,不敢公正諫言。像高若納這樣的諫官,正是作者批評的“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也”那樣的人。
為了敦促諫官們?yōu)楹笫懒粝轮抑钡那迕髡甙阎G官的姓名刻在石上,留待后人去評說,以增強諫官的公心和責(zé)任心。
上一篇: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