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
【注釋】
選自宋·王安石《材論》。
安以榮:國家安定,身處尊榮。
亡以辱:國家滅亡,身受恥辱。
【賞析】
王安石深知人才的重要性,高度重視人才在治國安邦中的作用,他為相時,十分注重培養人才和選拔人才。在《材論》一文中,他精辟地闡述了自己的人才觀:
“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
意思說:人才是國家的棟梁,得到人才并正確使用,國家就能安定,統治者就能獲得尊榮,失掉人才,國家就會滅亡,統治者也會遭受恥辱。
王安石認為,能否選拔優秀人才擔任重要職位、管理國家,是關系到一個國家能否興旺發達的大事。宋初以來,國家的科舉制度“專以詞賦取進士,以墨義取諸科”,而真正有才識的人,未經科舉入仕,往往得不到社會承認,也很難得到朝廷的任用。范仲淹擔任宰相時,為了改變“專以詞賦取進士”的現狀,曾提出一些改革辦法。然而隨著他推行的“慶歷新政”的失敗,他遴選治世之才的辦法也隨之煙消云散了。王安石登上政治舞臺以后,有鑒于科舉考試敗壞人才的弊病日益蔓延,寫了一系列培養和選拔人才的文章,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即《萬言書》)中認為,學校所教,“講說章句而已”,這些“無補之學”不能造就治國之才。因此力圖改變“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文獻通考·選舉考》卷四)的現狀。這些文章的觀點十分明確,突出地強調了作文“務為有補于世”(《上人書》)的社會功能。
本句強調優秀人才是國家的棟梁,得到并正確使用之,國家就能安定團結,發展生產,迅速地興旺發達起來;失掉人才,國家就會遭遇危機,甚至滅亡,統治者也會遭受凌辱。同時,作者還以戰國、秦漢、唐太宗時期人才輩出,賢才輔國,國運昌盛的歷史事實,闡明人才總是適應時勢而產生的,駁斥了“天下無材”的錯誤認識,指出國家地廣人多,人才濟濟,關鍵的問題在于能否發現人才,重視并使用人才。
上一篇: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