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注釋】
選自唐·杜牧《阿房宮賦》。
六國:戰國末齊、楚、燕、趙、韓、魏六國。
族:合族被滅。
【賞析】
杜牧生活的時代是大唐帝國瀕臨崩潰的前夕。政治腐敗,藩鎮跋扈,內外交困,引得西邊的吐蕃、西南的南詔、西北的回鶻紛紛入侵。針對這種形勢,作者力主內平藩鎮,外御侵略,加強統一,鞏固國防。而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唐敬宗李湛,卻荒淫無度,“狎昵群小”,又“好治宮室”,令“修東都宮闕及道中行宮”,以備游幸(《通鑒》243卷)。因此,作者作《阿房宮賦》,欲以秦王覆亡的教訓警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意思是:消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消滅秦國的,是秦國自己,不是天下人。
六王驕奢淫逸,不惜民力,經過“幾世幾年”的掠奪,使得“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倚疊如山,然而一旦滅亡,其美人“輦來于秦”,珍寶“輸來其間”,為秦所有。秦統一天下,不吸取六王敗國的教訓,大興土木,修建“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奢靡腐化,走的是六國覆亡的老路,最后在陳勝、吳廣點燃的農民起義的烈火中灰飛煙滅了。所以作者無限感慨地說:消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消滅秦國的,是秦國自己,不是天下人。揭示出了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不在別人,而在自己。
作者痛感于當朝統治者荒淫無度,不惜民力,又不愿看到唐王朝步六國和秦的后塵,于是以此正告統治者,希望唐敬宗能夠以史為鑒,輕徭薄賦,減輕對老百姓的剝削和壓迫,以避免重蹈六國和秦覆滅的后塵。
上一篇: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