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圩夜舂,復與疏鐘相間。
【注釋】
選自唐·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山中,指輞川別業(yè)。裴迪,作者友人。秀才,唐時凡應舉尚未及第者,均可稱秀才。
輞(wǎng)水:即輞川,源出南山輞谷,北流入灞水。
淪漣:波紋。
圩:村落。
舂:用杵臼搗去谷物皮殼。
【賞析】
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約寫于天寶三載之后,安史之亂前。文中描寫寒夜山中景致,追念舊游,邀約后期,高情幽致,情趣盎然。宋代蘇軾評論王維詩畫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王維的畫,“畫中有詩”。王維的文風也與詩風相近,體現(xiàn)了詩、畫、文的融合:
“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圩夜舂,復與疏鐘相間。”
意思是:夜晚登上華子岡,輞川的水泛著漣漪,與月光上下波動。遠處寒山有火光,在樹林外明滅閃爍。深巷之中,響起陣陣犬吠聲,猶如豹子在吼叫。村子里,村女的舂米聲,與稀疏的鐘聲交替?zhèn)鱽怼?/p>
這一段寫景文字,描寫輞川山中冬夜清寥優(yōu)美的景色,既散發(fā)出一股濃濃的詩情,亦有著鮮明的繪畫意境:蕩漾的波光月影,明滅的寒山遠火,吠叫的深巷寒犬,夜舂聲與疏鐘相間,無不凸現(xiàn)出輞川月下寒夜的寂寥與深永。可謂文中有畫,畫中有詩。作者由近及遠,由水而山,由視而聽,由色而聲,依次描寫,秩序井然;同時,運用了以動襯靜、以明托暗、以聲顯寂的手法。例如,“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構成的圖景,是靜夜中的一種動態(tài);“深巷寒犬,吠聲如豹”襯托了夜的安謐;村女夜舂的聲音、古剎悠悠的鐘聲,又從一種動態(tài)美緩緩轉入一種使人心情趨于寧靜的狀態(tài),最終歸入寂寥的境界。而夜半鐘聲,悠悠傳來,悠悠逝去,更顯示出一種人與大自然的悄然融合,具有一種令人神遠的意境美。
王維當時過著半隱半仕的生活,憧憬輞川大自然的美景,當他領略了山中夜的逸趣后,便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機而又寧靜的境界中,并用自己的生花妙筆,為我們勾畫出了這一幅幽美的、如詩如畫的夜景。
上一篇: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見微而知著,人人知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