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見微而知著,人人知之。
【注釋】
選自宋·蘇洵《辨奸論》。
靜:清凈,冷靜。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不受外界事物和表面現(xiàn)象的干擾、迷惑。道學(xué)家崇尚“靜”,認為這是最高的道德修養(yǎng)。靜者,指達到了這種修養(yǎng)的人。
著:顯著。
【賞析】
蘇洵的《辨奸論》以“辨奸”為論述中心,提出要人們以見微知著的銳識去防范、辨認政治生活中騙子的偽裝,以防為其所害,有一定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指導(dǎo)意義。但它以“斯人”、“今有人”的名義,影射、攻擊王安石,卻不無偏頗。但文章本身還是寫得比較好的,也有一定的哲理性: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見微而知著,人人知之?!?/strong>
意思是:只有保持冷靜的人,才能從事物的細微變化中預(yù)見其未來,發(fā)現(xiàn)事物本質(zhì)。如果能從細微的變化中預(yù)見其未來,那么,人人都知道其變化結(jié)果了。
句中的“靜者”,指的是不為“好惡”所亂、不為“利害”所奪的人,也就是在審視人事時能保持冷靜、客觀而又有見識的人。蘇洵認為,只有保持冷靜的人,才能從事物的細微變化中預(yù)見其未來,發(fā)現(xiàn)事物本質(zhì)。如果能從細微的變化中預(yù)見其未來,那么,人人都知道其變化結(jié)果了。
文中,作者影射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還攻擊他“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顯然地,將王安石說成“奸慝”小人是缺乏依據(jù)的。王安石誠然有忙于讀書、治事而忘了盥洗,不講究飲食的時候,但也不至于到了“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的地步!重人情、守中道,是儒家思想的內(nèi)容,宋代自歐陽修開始提倡重人情的作風,但若將王安石一些獨特的生活作風稱為“不近人情”,并以此等同于奸邪,更是對儒家思想的簡單化曲解。
王安石變法在北宋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盡管王安石的新法有弊端,并因保守派的極力反對,最終失敗了,但因此就對王安石進行人身攻擊,將其與歷史上的奸慝小人相提并論,也是十分偏頗的。前人對此已有過許多批評。作者在文中意氣用事,心懷私憾,恰恰背離了自己稱道的“靜者”立場。
但是,作者提出的“見微知著”的方法論還是正確的,也是一句千古名言。
上一篇: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圩夜舂,復(fù)與疏鐘相間。|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當待春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