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
【注釋】
選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
情、理:互文見義,指蘊藏在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及對事物的認識見解。
言、文:同義,指詩文作品。
形:指表現于外在的文學樣式。
【賞析】
這是南朝梁劉勰關于詩文作品表現情志的觀點。他在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體性》中說:
“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
意思說:感情有了激蕩,自然要用語言表達;思想有了活動,自然要體現為文章。作家的感情由內而外逐漸顯現,形成與內容相一致風格、形式。劉勰認為,作家內在的感情有所激動,用言辭表達出來,寫成詩文作品,便形成外在的文學樣式。他在《文心雕龍·知音》篇說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也是這個意思。劉勰主張詩文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相統一。他說:“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情采》)換言之,作品的內容決定形式,起主導作用。
漢代的《毛詩序》曾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之說,劉勰的思想即本于《毛詩序》的這一觀點,但作了新的發展。劉勰以情、理來界說“志”,認為詩文是詩人情、理的表現,情、理和言、辭的關系是“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的關系。因此,在詩文創作中,作家的內心世界由隱蔽而趨向顯露,形成可供人欣賞理解的文學作品。同時由于作家的情志必然影響作品風格,因內而符外,所以作品的風格也必然體現詩人的個性。反之,讀者鑒賞作品時,則需要“披文以入情”,通過反復閱讀、研究詩文作品,“沿波討源”,去理解作家內心的情感。
由此可以看出,劉勰“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的觀點,究其源,是對《毛詩序》“詩言志”說的運用和發展。
上一篇: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