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寧饑寒于堯舜之荒歲兮,不飽暖于當今之豐年。乘理雖死而匪亡,違義雖生而匪存。
【注釋】
選自漢·趙壹《刺世嫉邪賦》。
寧:寧愿。
荒歲:荒年。
乘理:堅持真理。
匪:非,不是。
【賞析】
趙壹生活的桓、靈時代,是漢代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統治者橫征暴斂,賣官鬻爵,宦官外戚輪番弄權,賄賂公行,欺壓百姓,民不聊生,社會危機四伏。連當時童謠也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抱樸子·審舉》)說明政治體制已經腐敗不堪了。
出身寒門的趙壹,憎恨昏聵的封建統治者和囂張跋扈的地主豪強,同情社會底層受壓迫的勞動人民,他懷著憤激的心情,作了《刺世嫉邪賦》,以批判當時黑暗的社會政治,表明自己的生活態度:
“寧饑寒于堯舜之荒歲兮,不飽暖于當今之豐年。乘理雖死而匪亡,違義雖生而匪存。”
意思是:寧愿在堯舜時期的荒年挨餓受凍,也不愿在當今的豐年吃飽穿暖。堅持真理即使死去卻沒有消亡,違背正義即使活著也等于死了。
趙壹潔身自好,不同流俗,寧死不屈地追求平等自由的堯舜之世,決不與當權者妥協。他在賦里表明心志說,寧愿在堯舜時期的荒年挨餓受凍,也不愿在當今的豐年吃飽穿暖。堅持真理即使死去卻沒有消亡,違背正義即使活著也等于死了。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當時州郡先后十次征聘他,都被他斷然拒絕了。他愿意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自己認定的真理去獻身。
這句話,愛憎分明,擲地有聲,有著不可干犯的凜然正氣,不僅表達了對現實社會強烈的批判精神,也為東漢王朝敲響了喪鐘。靈帝時,全國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黃巾軍起義,之后不久,東漢王朝便在內外交困中,轟然坍塌了。
表現形式上,這篇小賦痛快淋漓,直抒胸臆,一改漢大賦“勸百諷一”、欲諷反諛的傳統,在文學史上獨標一格,從而在文學史上占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上一篇: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鸧鹒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絕足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