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注釋】
選自漢代《毛詩序·大序》。
主文:指與音樂的宮商(音階)相應,以使詩歌富于文采。南宋朱熹解釋說:主于文辭而托之以諫。
譎諫:用曲折隱約的言辭婉轉地勸諫,而不直言君主的過失。諫,勸諫。
【賞析】
古代儒家要求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既要對政治得失給予勸誡,諷刺上政,改善政治。又要委婉曲折,不能說得太直接,太過火。在對《詩經》創作特點進行概括時,《詩大序》總結說: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意思是:國君用風詩教化民眾,民眾用風詩諫勸國君,用富于文采的詩隱約地勸諫,說的人無罪,聽的人應引起足夠的警惕。
這是儒家對詩歌創作在思想和藝術上提出的要求。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說:“其作詩也,本心主意,使合于宮商相應之文,播之于樂。而依違譎諫,不直言君之過失,故言之者無罪,人君不怒其作主而罪戮之,聞之者足以自誡,人君自知其過而悔之。”也就是說,詩歌創作要以含蓄的言詞,比興的手法,委婉曲折地表達對統治者的批評,使統治者既能接受意見,“自知其過而悔之”,又不致發怒,罪戮諫言者,從而達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效果。
這種詩歌創作理論與孔子提出的溫柔敦厚的詩教思想是一致的,反映了統治階級對文學的要求,強調詩歌的教育感染作用,以達到安邦治國的目的。但一些進步詩人、詩論家常常以“主文而譎諫”為武器,反對浮華的形式主義詩風,要求詩歌創作積極反映現實生活,揭露人間的痛苦和不平,同時要求詩歌富有內涵,含蓄蘊藉,促進了中國古代詩歌注重內在美的藝術傾向。
上一篇: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聲,皆快于耳。|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