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詩品出于人品。
【注釋】
選自清·劉熙載《藝概·詩概》。
詩品:指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
人品:指詩人的道德修養和創作才能。
【賞析】
劉熙載是清代著名學者、文學評論家,精通經學、文學、語言學、天文算法。《藝概》是他主要的文藝理論著作。在《藝概·詩概》中,他重視作家的思想傾向與品德對作品的影響,強調詩歌的藝術價值與詩人的品行相關,要求人們在評論或鑒賞作品時,首先要看作品的思想內容及作家的思想品行:
“詩品出于人品。”
意思說:詩的好壞,決定于詩人品格的高低。
劉熙載認為,詩的好壞決定于人品,有什么樣的人品,就有什么樣的詩品,如“蘇、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詞瀟灑卓犖”。從這一原則出發,他推崇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辛棄疾等人的人品和作品,給予很高評價,而對一些藝術上有成就,但人品不高,或作品思想內容低下的作家則表示不滿。如清代人論詞,多推重溫庭筠和韋莊,劉熙載卻認為溫、韋的詞多描寫歌姬舞女,“事不出于綺怨”(《詞曲概》),價值不高。
“詩品出于人品”的文學批評思想是對前人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早在春秋時代的孔子、南朝梁鐘嶸等人,就注意到人的道德修養與作品之間的關系。宋代朱熹《答楊宋卿》文也說:“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然則詩者,豈復有工拙哉?亦視其志之所向者高下如何耳。”意謂衡量一個詩人高下,主要看他所言的志如何。志之所向者高,則詩格自高。朱熹所謂的志,主要指道德修養。他說的“今人不去講義理,只去學詩文,已落到第二義”(《清邃閣論詩》),就涉及詩品與人品的關系,并且認為人的道德修養是第一義的。當然,朱熹講的“義理”,是道學家的“義理”,持論不免過偏。到了元代,楊維楨《趙氏詩錄序》認為:“評詩之品無異人品也。人有面目骨體,有情性神氣;詩之丑好高下亦然。”認為詩品是人品的表征:詩的格調是面目骨骼,屬于詩的外形;性情神氣屬于詩的內美,因此,離開性情神氣,便無真詩可言。
到了清代,關于詩品與人品關系的論述漸多。方東樹(《昭昧詹言》)說:“大約胸襟高,立志高,見地高,則命意自高”。沈德潛(《說詩晬語》)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徐曾《而庵詩話》亦說:“詩乃人之行略,人高則詩亦高,人俗則詩亦俗。”意謂人有好的道德修養和情操鍛煉,才能寫出若有神助的好詩。這些持論,都是頗有識見的。
上一篇:文以紀實,浮文所在必刪;言貴從心,巧言由來當禁。|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代匹夫匹婦語最難,蓋饑寒勞困之苦,雖告人,人且不知,知之必物我無間者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