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文以紀實,浮文所在必刪;言貴從心,巧言由來當禁。
【注釋】
選自清·洪仁玕《戒浮文巧言諭》。
浮文:空洞無物的浮夸文辭。
巧言:表面好聽而實際虛偽的話。
從心:表達思想感情。
【賞析】
《戒浮文巧言諭》是太平天國的一篇文告,由洪仁玕、蒙時雍、李春發(fā)三人于1861年聯(lián)銜發(fā)布,文中全面論述了革新文風的必要性,不正之風的根源與危害,以及創(chuàng)建新文風的主張,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太平天國文學革命思想。主張文學必須“合天情”、“符真道”,為太平天國的政治服務(wù),并以此為基礎(chǔ),對文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提出要求:
“文以紀實,浮文所在必刪;言貴從心,巧言由來當禁。”
意思說:文章是紀錄社會現(xiàn)實的,浮夸的文辭必須刪除;語言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好聽而虛偽的話從來就該禁止。
文告認為,“文”是用以“紀實”的,語言是用來“從心”,也就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因而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要求文章“樸實明曉”、“實敘其事”、“語語確實”,只要能把事情講實在了,把想法說明白了,就可以了。反對使用“龍德、龍顏”、“鶴壽、龜年”之類的“妖魔字樣”,一切浮艷的文詞、巧偽的語言,都應(yīng)予以刪除。在形式方面,提倡接近口語的語體文,“不得一詞妖艷,毋庸半字虛浮,但有虔恭之意,不須古典之言”。在文風方面,要求做到“切實明透”,“使人一目了然”。
文告反映了太平天國建國之初革新虛浮文風的強烈愿望,然而不足的是,在反對別人陳詞濫調(diào)的同時,作者卻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以“天父天兄天王”之類的套語,而且無論什么文章,都要先稱頌“天恩,主恩,東、西王恩”,如此看來,作者自身仍然免不了歷史的局限性,犯著其革命對象同樣犯的錯誤,不能不令人深思。
上一篇: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其面目也完。|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詩品出于人品。|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