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自然妙者為上,精工者次之。此著力不著力之分,學之者不必專一而逼真也。
【注釋】
選自明·謝榛《四溟詩話》。
自然妙者為上:指有真情、出于自然、不為文造情的詩作為上品。
精工者次之:指雕琢過分,露出人工痕跡的作品為次等。
【賞析】
謝榛論詩,崇尚自然美。要求詩歌創作應出于自然,像《古詩十九首》和《飲馬長城窟行》那樣,“平平道出,且無用工字面,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略不作意”。他稱贊唐代詩人杜甫“一徑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自然吟出,如同口語,特別重視和強調詩歌創作應該自然天成。他說:
“自然妙者為上,精工者次之。此著力不著力之分,學之者不必專一而逼真也。”
意思說:自然超妙、有真情的詩歌是上品,雕琢過分、露出人工痕跡的次一等。這是情感表達上是否真情流露的分別,學習的人不必專一模仿以求逼真的效果。
謝榛處在明代擬古之風盛行詩壇的時代,他本人也主張復古,標舉盛唐,但與后七子領袖人物李攀龍、王世貞等不同的是,他十分重視感興,強調主觀情感在創作中的主導作用。因此,針對當時擬古主義“惡變而尚同,去情而悅貌”(陶望齡《徐文長三集序》)的現實,他極力倡導自然之美,強調“直寫性情”,贊揚《敕勒歌》的作者斛律金“不知書,同于劉、項,能發自然之妙。”他認為,自然超妙、有真情的詩作是上品,雕琢過分、露出人工痕跡的為次等,區分在于詩人創作時是否有真情流露,自然天成。他強調說:“詩有天機,待時而發,觸物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就是強調做詩要出于自然,寫出真情。這與他重感興,主張“意隨筆生,不假布置”,“漫然成篇”的思想是一致的。
然而,謝榛并不否認“成篇之后”的修改和加工。他把詩比作造物,聲言“一字不工,乃造物不完”,“一句齟齬,則損一篇元氣”,所以,“詩不厭改,貴乎精也”。認為只有經過反復地修改加工,才能“完其造物”。與此同時,謝榛又特別強調,修改和加工必須不露人工痕跡,只要改得好,能夠“由工入微,不露痕跡”,達到工巧的詩作,亦可稱為上品。而那些刻意求工、雕琢過分的作品,與自然超妙之作相較,自然是次之者了。
上一篇:夫情景相觸而成詩,此作家之常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