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注釋】
選自宋·蘇軾《答謝民師書》。
辭:辭令,言辭。
達:達意,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文:文采。
【賞析】
蘇軾的《答謝民師書》,由贊揚謝民師的作品,闡述了自己的文藝見解,發表了“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的文學主張,表達了自己崇尚平易自然文風的觀點。同時強調指出:
“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意思說:尋求客觀事物的奧妙底蘊和生動意象,如系風捕影一般困難;能深刻認識、理解事物的人,少之又少。既能深刻認識、理解事物,又能生動形象地將之表達出來,就叫做辭達。語言能夠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那文章自然就有文采了。
《論語·衛靈公》一則記載,孔子對文章的要求是“辭達而已矣”。孔子的“辭達”,是強調文章的質樸通順,能確切的表達為文者的思想與情感就行了,沒必要添枝加葉。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引用了孔子的“辭達”說,并進一步作了解釋和發揮。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夫言止于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蘇軾崇尚天然美的文章風格,同時也不忽視文采。所以他在文章中既強調重文,也強調達意,有意識地將重文與達意有機地統一起來,認為不能因為“言止于達意”,便以為“疑若不文”,不要文采了。這就糾正了文論史上一些人關于“辭達”只是語言表達問題的片面理解。
蘇軾認為,“求物之妙”,即是要善于尋求客觀事物的奧妙底蘊,把握難以捕捉的生動意象;“能使是物了然于心”,即是要細致地觀察、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內在本質;“能了然于口與手”,即是要以準確的語言把自己所觀察、理解的東西生動形象、精到純熟地表現出來。文章達到這個水平,才能叫做“辭達”。辭而能達意,意能逮物,自然就有文采了。
蘇軾的解說和發揮,深刻揭示了文藝創作中物、意、言三者的關系,觸及到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給孔子的“辭達”說注入了新的意蘊。
上一篇: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