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注釋】
選自唐·柳宗元《小石潭記》。小石潭,在今湖南零陵縣西小丘西。
可:約略,大概。
百許頭:一百條左右。許,上下、左右。表示不能確定的數。
下澈:照到水底。
影布石上:魚的影子布滿在石頭上。
佁(y?)然:呆立不動的樣子。
俶爾:忽然。俶,動。爾,助詞。
逝:去。
翕忽:輕快、迅疾的樣子。
【賞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以簡潔生動的筆墨,由遠及近,由聲現形,由隱到顯,記敘了小石潭的景色及周圍環境,其中對于潭水的描寫,尤為傳神達意,引人入勝,妙絕古今: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意思說:潭中大約有一百頭魚,都像懸在空中無所依托的樣子。太陽光照到水底,它們的影子布在潭底的石頭上,一會兒靜止不動,一會兒又忽然遠去,那往來輕快的樣子,好似與游賞者相互嬉樂。
《小石潭記》是作者“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本句借助陽光,巧妙地來烘托潭水的清澈。你看,潭中游魚忽靜忽動、宛若乘空飛翔。“日光下澈”,明凈的光線透過潭水,將魚兒游動的身影,映射到了白瑩瑩的石頭上,烘托出潭水的清澄透明。而影布石上的游魚,有的呆呆地不動,有的突然游向遠方,“往來翕忽”,傳達出一種靜中有動,動中顯靜的效果。這里,形、神、影、色四者融為一體,進入到一種意趣天然的境界。
繪畫藝術中,畫家們畫飛蟲,往往不畫天空;畫游魚,也不畫清水。畫家們只需在紙面上畫出蟲子飛動的姿勢、魚兒游弋的神態就足夠了。而人們欣賞畫的時候,卻能透過蟲子和魚兒運動的姿態,在那一片空白的地方,感受到大氣的存在和水的流動,從而在觀照者的眼睛里,出現了天空,看見了清水。這種以實見虛的藝術手法,被成功運用到了對潭中游魚的描寫上,作者沒有一字寫水,可是那透明的潭水已然澄澈地映入到人們眼中,具有十分突出的藝術效果。
南朝梁吳均《與宋元思書》中有“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洧水》中有“綠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這兩句既寫魚,又寫水。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顯然借鑒了他們的意境,但柳只寫魚,不寫水,其創新處,更有其獨特而優美的意境。
最后,寫魚“似與游者相樂”,暗中化入莊子和惠子在濠梁上觀魚的典故,情味無窮。
上一篇: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飏葳蕤,與時推移。|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