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飏葳蕤,與時推移。
【注釋】
選自唐·柳宗元《袁家渴記》。
四山:四面的山。
掩苒(rán)眾草:使各種柔弱的野草掩蔽傾倒。
紛紅駭綠:使花朵紛飛,葉子也像吃了一驚似的。紅,指代花。綠,指代葉。
蓊葧香氣:散發出濃烈的香氣。蓊葧,濃郁。
沖濤旋瀨:使波濤沖激,溪水回旋。
葳蕤(wēiruí):草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
與時推動: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移動。
【賞析】
柳宗元的《袁家渴記》中,又一段關于風的描寫,十分精彩: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飏葳蕤,與時推移。”
意思說:當有風從四面山上吹下來的時候,大樹振動,眾多柔弱的野草掩蔽傾倒,花朵紛飛,綠葉也像吃了驚似的,散發出濃烈的香氣,還使袁家渴的水流波濤沖激,溪水回旋,紛披下垂的枝葉不斷搖動,這種情況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移動著。
這一句寫風,有聲有形,充滿一種野性的動態美。風本無形無影,但在本句中,作者借助于大樹、草木、水濤、溪流這些有形之物在風中的各種姿態,描風之形,繪風之影,將風的形影,有聲有色地呈現在了人們眼前,并且以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
為了描寫出無形之風的這種效果,作者先將一些有形的物體,作了羅列式的介紹:“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巖洞,其下多白礫,其樹多楓、楠、石楠、楩、櫧、樟、柚,草則蘭芷,又有異卉,類合歡而蔓生,水石。”這里,記了山石,記了巖洞,記了各種樹木花草,有點像流水賬,但是,它卻為下文寫風蓄足了勢,留足了勁。所以,當四面山上風吹下來,行于草木,收于水上,眾多柔弱的野草掩蔽傾倒,花朵紛飛,綠葉驚詫,散發出濃烈的香氣,還使得水波沖激,溪水回旋,枝葉紛披搖動。
于是,無形的風就有了形象,是樹動、花搖、草掩、濤飛,是瀨旋中的奇光異彩;有了聲音,是谷中的呼嘯,水流的沖撞,大樹的振動;而且還有了香味,是一陣陣隨風飄來花之馥郁,葉的清香。
這樣著意描寫山風,不僅逼真,且有氣勢,更見生動。宋代蘇軾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子厚善造語,若此句殆入妙矣!”其實,不僅妙在造語,更妙在他那“以一風統眾景”的藝術構思。
上一篇: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