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
【注釋】
選自唐·李華《吊古戰場文》。
縈帶:像帶子一樣環繞。縈,環繞。
糾紛:雜亂交錯的樣子。
黯:暗淡無光。
悴:憂傷。
曛(xūn):落日的余光。這里指昏暗不明。
蓬:草名。飛蓬,枯后根斷,遇風飛旋。
凜:寒冷。
不下:不敢下落。
鋌:快跑的樣子。。
亡群:失群。
【賞析】
李華的《吊古戰場文》,從文體上看,屬于哀吊類。它祭吊的是一個古戰場,以及那些千千萬萬遠離家鄉、為戍邊衛國而戰死疆場的無名將士。從眼前這個古戰場上,作者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聯想到了所有的古戰場,以及古代邊庭所發生的那些戰爭,具有一種深沉的歷史縱深感,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作者從古戰場眼前的空曠荒涼,想象到昔日戰爭的慘烈,表達了對陣亡者的痛惜、對窮兵黷武的不滿以及對和平的祈盼。其最突出的藝術成就表現在情融于景,夾敘夾議,寫景、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描繪出古戰場悲涼空曠、慘絕人寰的歷史畫卷,驚心動魄,催人肝腸。
“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
意思說:(古戰場上)河水像帶子一樣環繞流過,四面群山雜亂交錯。日光黯淡,透出凄慘悲傷的情調,風哀哀地吹過落日余暉映照的原野。蓬斷草枯,寒氣凜凜如清晨的寒霜。這里連飛鳥也不敢落下,野獸經過這里也會離群逃走。
本句實寫古戰場的悲涼、空曠,其中有靜態的描寫,也有動態的描寫:浩渺無涯的大漠,人跡罕至,唯有無聲的山川縈繞;河水嗚咽,一片空寂荒涼;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這些是靜態描寫,襯托出古戰場的死寂肅殺、一片愁云慘霧的情境。而狂風悲號,枯草飄旋亂飛,凜冽如霜落之晨;禽鳥驚飛不定,野獸疾走失群,則屬于動態的描寫。讓人感到古戰場上似乎郁結著千千萬萬的陰魂在那里呼號游蕩,因而連飛鳥也不敢落腳,野獸路過這里也會嚇得驚恐地四散奔逃。可以看出,這一句景、情描寫,作者成功地用有生命的飛禽、走獸,反襯古戰場的死寂可怖,營造出了一種極度壓抑、怵魂驚心和催人肝腸的的凝重氣氛,益發顯出它的悲涼和凄清。
接著,當地亭長沉痛地指出:這古戰場便是千百萬士兵葬身的墳場,“往往鬼哭,天陰則聞”,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杜甫《兵車行》中“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的情景。
然而,渲染古戰場愁慘的情狀不是目的,而是意在反思戰爭的得失是非,借吊古之名,行諷諫之實:唐玄宗天寶年間,統治集團好大喜功,邊將輕啟邊釁,開疆拓土,戰爭頻仍。在西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大將哥舒翰奉旨強攻吐蕃石堡城,“士卒死者六萬”。天寶九年,高仙芝攻占石國,擄其丁壯,殺其國王,導致西域諸國背叛,引來大食國攻唐朝。天寶十年,高仙芝征大食失敗,三萬人馬死之十八。在北陲,安祿山大規模征討契丹,六萬人全軍覆滅。在南疆,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征南詔,大敗于瀘南,八萬將士“死者六萬人”。這些戰爭給國家、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也大大加深了作者對守邊士卒和窮苦百姓的同情。
因此,作者懷著對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吊古諷今,其批判的鋒芒,直指統治集團的窮兵黷武政策。同時,主張以仁義治天下,實現王道政治,綏服遠人,解決邊境問題。從這個角度看,李華的《吊古戰場文》與杜甫的《兵車行》、《出塞》等名作有著相同的思想意義和歷史價值。
上一篇: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曲,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