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無以委瑣混而翁。
【譯注】
委瑣:指細碎瑣屑之事物。
不要整日無所作為、庸庸碌碌地混到老。
這是吳希元對晚輩的告誡之語。
輯自《豐南志》第5冊《從嫂汪行狀》。
【感悟】
一個人活在世上,如果成天碌碌無為、無所事事,那么對于他人和社會來說,他的生命不會比一片枯黃的樹葉、一只微不足道的螞蟻更有意義。即使是他本人也會感到生活空虛無聊,沒有意義。
【故事鏈接】
巴菲特十二三歲時,每天早上5點鐘就起床,坐第一班公交車到威斯切特社區(qū)送郵報。如果他晚到了,好心的公交車司機會多等小家伙一會兒。他的公交月票卡編號總是001號,因為他總是第一個去買。下午放學后,再坐公交回家,騎上自行車,到春谷社區(qū)接著送晚星報。每天兩趟,風雨無阻,一天要送500多份報紙。巴菲特報紙越送越老練,生意也越做越精。送報時順便推銷日歷,還會問人家有沒有過期的雜志,他幫忙回收。當時二戰(zhàn)期間紙張緊缺,有些人把舊雜志扔在樓梯拐角,巴菲特就拿走,順便義務做清潔。賣廢紙之前巴菲特會一本本檢查雜志上的標簽,看什么時候訂閱到期,然后記在一個本子上。他一戶戶做好記錄,一看哪一戶訂期快要結(jié)束了,就去敲門推銷新雜志。推銷出一份雜志,可比送一天報紙掙錢多。
【延伸閱讀】
在給子孫留什么的問題上,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和方法:一種是注重清廉和才智,教育子孫從小樹立崇高理想,做一個自立自強、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人;一種是給子孫留下大量財產(chǎn),讓他們坐享其成。
在我國歷史上,許多賢臣名相、清官廉吏在治家教子方面都很注重以身示誡,立之以規(guī),喻之以理,教之以嚴,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東漢時期的楊震官至太守,子孫常粗食步行,有人勸他分些財產(chǎn)給子孫,楊震卻說,讓他們具備清廉之德,這就是最重要的“家財”了。
清乾隆年間,鄭板橋為官清廉,罷官歸里時是“宦海歸來兩袖空,逢人賣竹畫清風”。他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常對兒子說:“可于課余之暇,命農(nóng)工導之家稼學圃”,“不能積造孽錢以害子孫”。鄭板橋在彌留之際,叫兒子親自做幾個饅頭給他吃,當兒子做好饅頭端來時,他卻已咽氣。兒子悲痛欲絕,忽見茶幾上有一紙遺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兒子熱淚盈眶,頓時明白了父親要他做饅頭的良苦用心。
上一篇:《近膏者潤,獨不有蕢然不受染乎?》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人生行樂耳,斗功名于鼠壤,馳日月于駒隙,終何益哉!》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