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文本篇·卷四 地形訓
〔題解〕 紀東西南北山川藪澤,地之所載,萬物形兆所化育也,故曰“地形”,因以題篇。
〔要略〕 《地形》者,所以窮南北之修,極東西之廣,經山陵之形,區川谷之居①,明萬物之主,知生類之眾,列山淵之數,規遠近之路,使人通回周備,不可動以物,不可驚以怪者也。
〔一〕 地形之所載②,六合之間,四極之內③,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④。
〔二〕 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⑤,風有八等,水有六品。何謂九州⑥?東南神州曰農土⑦,正南次州曰沃土⑧,西南戎州曰滔土⑨,正西弇州曰并土⑩,正中冀州曰中土⑪,西北臺州曰肥土⑫,正北泲州曰成土⑬,東北薄州曰隱土⑭,正東陽州曰申土⑮。何謂九山?會稽、泰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⑯。何謂九塞?曰太汾、澠阨、荊阮、方城、殽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⑰。何謂九藪?曰越之具區、楚之云夢、秦之陽紆、晉之大陸、鄭之圃田、宋之孟諸、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昭余⑱。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條風,東南曰景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麗風,北方曰寒風⑲。何謂六水?曰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⑳。
〔三〕 九州之大,純方千里㉑。九州之外,乃有八殥㉒,亦方千里。自東北方曰大澤,曰無通㉓。東方曰大渚,曰少海㉔。東南方曰具區,曰元澤㉕。南方曰大夢,曰浩澤。西南方曰渚資,曰丹澤。西方曰九區,曰泉澤。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澤。北方曰大冥,曰寒澤㉖。凡八殥八澤之云,是雨九州。八殥之外而有八纮㉗,亦方千里。自東北方曰和丘,曰荒土㉘。東方曰棘林,曰桑野㉙。東南方曰大窮,曰眾女㉚。南方曰都廣,曰反戶㉛。西南方曰焦僥,曰炎土㉜。西方曰金丘,曰沃野㉝。西北方曰一目,曰沙所㉞。北方曰積冰,曰委羽㉟。凡八纮之氣,是出寒暑,以合八正,必以風雨㊱。八纮之外,乃有八極。自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㊲。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㊳。東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陽門㊴。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㊵。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㊶。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閶闔之門㊷。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㊸。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㊹。凡八極之云,是雨天下;八門之風,是節寒暑。八纮、八殥、八澤之云,以雨九州而和中土㊺。
〔四〕 東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兌形小頭㊻,隆鼻大口,鳶肩企行㊼;竅通于目,筋氣屬焉,蒼色主肝㊽;長大早知而不壽。其地宜麥,多虎豹。南方陽氣之所積,暑濕居之。其人修形兌上,大口決㊾;竅通于耳,血脈屬焉,赤色主心;早壯而夭。其地宜稻,多兕象㊿。西方高土,川谷出焉,日月入焉。其人面末僂〔51〕,修頸卬行〔52〕;竅通于鼻,皮革屬焉,白色主肺;勇敢不仁。其地宜黍,多旄犀〔53〕。北方幽晦不明,天之所閉也,寒水之所積也〔54〕,蟄蟲之所伏也。其人翕形短頸,大肩下尻〔55〕;竅通于陰,骨干屬焉,黑色主腎;其人蠢愚禽獸而壽〔56〕。其地宜菽,多犬馬。中央四達,風氣之所通,雨露之所會也。其人大面短頤〔57〕,美須惡肥〔58〕;竅通于口,膚肉屬焉,黃色主胃;慧圣而好治。其地宜禾,多牛羊及六畜〔59〕。
〔五〕 生海人〔60〕,海人生若菌,若菌生圣人,圣人生庶人〔61〕。凡者生于庶人〔62〕。羽嘉生飛龍〔63〕,飛龍生鳳凰,鳳凰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于庶鳥。毛犢生應龍〔64〕,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鱗,麒鱗生庶獸。凡毛者生于庶獸。介鱗生蛟龍,蛟龍生鯤鯁,鯤鯁生建邪,建邪生庶魚〔65〕。凡鱗者生于庶魚。介潭生先龍,先龍生玄黿,玄黿生靈龜,靈龜生庶龜〔66〕。凡介者生于庶龜。暖濕生容,暖濕生于毛風,毛風生于濕玄〔67〕,濕玄生羽風,羽風生暖介,暖介生鱗薄,鱗薄生暖介〔68〕。五類雜種興乎外,肖形而蕃〔69〕。日馮生陽閼,陽閼生喬如,喬如生干木,干木生庶木〔70〕。凡根拔木者生于庶木〔71〕。根拔生程若,程若生玄玉,玄玉生醴泉,醴泉生皇辜〔72〕,皇辜生庶草。凡根茇草者生于庶草。海閭生屈龍,屈龍生容華,容華生蔈,蔈生萍藻〔73〕,萍藻生浮草。凡浮生不根茇者生于萍藻。
〔注釋〕 ① 經、區: 指量度、劃分。 ② 形: 王念孫認為“此篇皆言地之所載,‘地’下不當有‘形’字,此因篇名而誤衍耳”。 ③ 六合: 天、地及四方。這里的“六合”和“四極”一樣,都是天地之間的意思。 ④ 經、紀: 指秩序、條理,有治理的意思。要: 正、整,有制約的意思。原注為:“要,正也,以太歲所在正天時也。”太歲: 天文學家假設的與歲星(木星)作相反方向運動的星宿。 ⑤ 塞: 要塞。藪: 澤、湖。 ⑥ 九州: 一指古代中國之內的九州,有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尚書·禹貢》)。一指按整個中國劃分的大九州。此處指的是大九州。 ⑦ 東南神州曰農土: 十二支“辰”配東南,時值三月,是農事之始。所以原注為:“東南辰為農祥,后稷之所經緯也,故曰農土。” ⑧ 正南次州曰沃土: 十二支“午”配正南,時值五月,是莊稼盛長之時。所以原注為:“沃,盛也。五月建午,穡稼盛張,故曰沃土也。” ⑨ 西南戎州曰滔土: 十二支“申”配西南,時值七月,是莊稼生長飽滿期。所以原注為:“滔,大也。七月建申,五谷成大,故曰滔土也。” ⑩ 正西弇州曰并土: 十二支“酉”配正西,時值八月,是莊稼成熟期。所以原注為:“并猶成也。八月建酉,百谷成熟,故曰并土也。” ⑪ 正中冀州曰中土: 原注為:“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也。” ⑫ 西北臺州曰肥土: 西北為秋冬之交,處谷物豐收之時,故曰肥土。 ⑬ 正北泲州曰成土: 正北為仲冬十一月,大地萬物斂藏,故曰成土。 ⑭ 東北薄州曰隱土: 原注為:“薄,猶平也。氣所隱藏,故曰隱土也。” ⑮ 正東陽州曰申土: 原注為:“申,復也。陰氣盡于北,陽氣復起東北,故曰申土。” ⑯ 會稽: 山名,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夏禹在此大會諸侯,論功封爵,故名。泰山: 山名,在今山東省境內,古代五岳之一,稱東岳。王屋: 山名,在今山西省垣曲縣、河南省濟源市之間。首山: 即首陽山,在今山西省永濟市南,伯夷所隱居之處。太華: 即華山,在今陜西省境內,古代五岳之一,是為西岳。其西有少華山,故又稱太華山。岐山: 山名,在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太行: 山名,位于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羊腸: 羊腸坂,其位于何處說法不一,有說位于今山西省交城縣東北,有說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晉陽西北。孟門: 山名,在今山西省吉縣西、陜西省宜川東北,綿亙黃河兩岸。 ⑰ 太汾: 古代要塞名稱,在山西。澠阨: 古代要塞名稱,在今河南省澠池縣附近,一說即是今河南省信陽市西南的平靖關。澠阨又稱“冥阨”(《呂氏春秋·有始覽》)。荊阮: 古代要塞名稱,在今湖北省武當山東南。方城: 春秋戰國時楚國所筑長城。殽阪: 即崤山,在今潼關至河南省新安一帶,地勢險要,是古代著名要塞。井陘: 古代要塞名稱,在今河北省井陘縣。令疵: 古代要塞名稱,在今河北省遷安市西。句注: 古代要塞名稱,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句”同“勾”。居庸: 古代要塞名稱,在今北京市昌平區西北,是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 ⑱ 具區: 又名“震澤”,即太湖。云夢: 古代楚地大澤,大致在今湖北省江陵至武漢一帶。陽紆: 古代大澤,一般認為在今陜西省境內。“陽紆”又稱“楊紆”、“楊陓”。大陸: 古代澤名,也稱“鉅鹿”澤,故地在今河北省巨鹿。圃田: 古代澤名,故地在今河南省中牟西。孟諸: 古代澤名,又稱“盟諸”、“望諸”,故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虞城西北。海隅: 指古代齊國濱海,所以原注說:“海隅猶崖,蓋近海濱是也。”馬宗霍又說:“九藪之名,八藪皆實指其地,惟此泛舉海濱者,司馬相如《子虛賦》言齊王畋于海濱,與楚之云夢對舉”(《淮南舊注參正》)。鉅鹿: 即“大陸”澤,蓋晉時稱“大陸”、趙時稱“鉅鹿”,是合晉、趙兩藪為一矣。昭余: 古代澤名,故地在今山西省祁縣。“昭余”在《爾雅·釋地》中又稱“昭余祁”。 ⑲ 八風: 八種來自不同節候時令、不同方向的風。八風的名稱有多種,又常和八卦、八方相聯系。炎風: 亦稱“融風”,指立春時來自東北方的化生萬物的春風,對應八卦中的艮。條風: 亦稱“明庶風”或“滔風”,指春分時使萬物萌生的東風,對應八卦中的震。景風: 亦稱“清明風”或“熏風”,指立夏時溫暖的東南風,對應八卦中的巽。巨風: 指夏至時南方吹來的炎熱大風,對應八卦中的離。涼風: 亦稱“凄風”,指立秋時西南方吹來的清涼風,對應八卦中的坤。飂風: 亦稱“閶闔風”,指秋分時的西風,對應八卦中的兌。麗風: 亦稱“厲風”或“不周風”,指立冬時西北方吹來的凜冽寒風,對應八卦中的乾。寒風: 亦稱“廣莫風”,指冬至時來自北方大漠的寒風,對應八卦中的坎。 ⑳ 河水: 黃河。赤水: 《地形訓》中說“赤水出其東南陬”,其地難以確定。遼水: 遼河。黑水: 原注為“黑水在雝州”。江水: 長江。淮水: 淮河。 ㉑ 純: 長度單位。這里指“邊緣”。原注為:“純,緣也,亦曰量名也。” ㉒ 殥: 邊遠。 ㉓ 自: 從。大澤、無通: 俞樾認為應作“曰無通,曰大澤”。俞樾還認為這里的“無通”與下文的“大渚、具區、大夢、渚資、九區、大夏、大冥”為“八殥”;“大澤”與下文的“少海、元澤、浩澤、丹澤、泉澤、海澤、寒澤”為“八澤”。 ㉔ 渚: 水中可居住的小片陸地。 ㉕ 具區: 此為“八殥”之名,與上文“越之具區”不同。 ㉖ 冥: 溟、海。寒澤: 原注為:“北方多寒水,故曰寒澤也。” ㉗ 纮: 繩;維系。八纮: 傳說大地由八根大繩維系著,故用八纮喻大地邊緣。這里的“八纮”,指比“八纮”更遠處。 ㉘ 和丘、荒土: 神話傳說中神鳥鸞鳳歌舞的地方(《山海經》)。 ㉙ 棘林、桑野: 古代東方的代名。 ㉚ 眾女: 莊逵吉說: 《太平御覽》下有注云“民少男多女”。 ㉛ 都廣: 國名。反戶: 其國民門戶向北開,與傳統門戶向南相反,故稱“反戶”。 ㉜ 焦僥: 原注為:“焦僥,短人之國也,長不滿三尺。”炎土: 《述異記》卷上云:“南方有炎火山,四月生火,十二月火滅,火滅之后,草木皆生枝條,至火生,草木葉落,如中國寒時也。”“炎土”即歸此類。 ㉝ 金丘: 西方配五行中的“金”,故稱“金丘”。沃野: 沃猶白,西方配“金”、配“白”,故稱“沃野”。 ㉞ 一目: 《山海經·海外北經》說:“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沙所: 流沙所出之處。 ㉟ 積冰: 原注為:“北方寒,冰所積,固以為名。”委羽: 原注為:“山名,在北極之陰,不見日也。” ㊱ 八正: 八風之正。指八風的風向。 ㊲ 蒼門: 東北方配五行中的“木”、五色中的“青”,所以叫“蒼門”。 ㊳ 開明之門: 原注為:“明者,陽也,日之所出也,故曰開明之門。” ㊴ 陽門: 原注為:“東南月建在巳(四月),純陽用事,故曰陽門。” ㊵ 暑門: 南方盛陽,積溫(暑熱)所在,故曰暑門。 ㊶ 白門: 原注為:“西南月建在申(七月),金氣之始也。金氣白,故曰白門。” ㊷ 閶闔之門: 原注為:“西方八月建酉,萬物成濟,將可及收斂。閶: 大也。闔: 閉也。大聚萬物而閉之,故曰閶闔之門也。” ㊸ 幽都之門: 原注為:“幽,闔也。都,聚也。玄冥將始用事,順陰而聚,故曰幽都之門。” ㊹ 寒門: 原注為:“積寒所在,故曰寒門。” ㊺ 中土: 冀州。 ㊻ 兌: 通“銳”,尖的意思。 ㊼ 隆: 高。鳶: 老鷹。企: 踮起腳跟。 ㊽ 竅: 孔竅。筋氣屬焉,蒼色主肝: 這是作者將陰陽五行以配五方、五臟、五色、五竅、五體,根據內容,其對應關系是這樣的: 木—東—肝—青—目—筋,火—南—心—赤—耳—脈,金—西—肺—白—鼻—皮,水—北—腎—黑—陰—骨,土—中—胃—黃—口—肉。 ㊾ : 王念孫認為“”當為“眥”,字之誤也。“眥”指眼眶。 ㊿ 兕: 雌性犀牛。 〔51〕 面: 俞樾認為是衍文。向宗魯認為“面”上漏掉“毛”字(見何寧《淮南子集釋》)。末僂: 脊柱彎曲。 〔52〕 卬: 通“昂”,昂著頭。 〔53〕 旄: 旄牛,亦作“牦牛”。 〔54〕 寒水: 王念孫認為“寒水”當為“寒冰”。 〔55〕 翕: 短縮。尻: 臀部。 〔56〕 其人、禽獸: 王念孫認為這四字都是衍文。 〔57〕 頤: 腮。 〔58〕 惡: 過、甚、多。 〔59〕 六畜: 牛馬羊豬雞狗。 〔60〕 : 俞樾認為應是“胈”,“其字本從‘肉’,傳寫誤從‘穴’,后人以從‘穴’之字多上形下聲,因變為‘’矣”。“胈”,毫毛也。 〔61〕 庶: 普通、常見、眾多的意思。這里的“海人”、“若菌”、“圣人”均為作者設想的早期人類。 〔62〕 凡者生于庶人: 《道藏》本作“凡容者生于庶人”。 〔63〕 羽嘉、飛龍: 《太平御覽》卷九百十四引注云:“羽嘉,飛龍之先也。飛龍,龍之有羽者。”這里泛指早期鳥類。 〔64〕 應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有“應龍”,《廣雅·釋魚》說“有翼曰應龍”,指“龍”有翼。這里的“應龍”與“毛犢”及下文的“建馬”、“麒麟”均為作者設定的早期獸類。 〔65〕 介鱗: 鱗類動物的最初形態。原注為:“介鱗,鱗蟲之先。”蛟龍: 指有鱗甲的龍。鯤鯁: 神魚。《莊子·逍遙游》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建邪: 與上述幾種也均為作者假設的早期魚類。 〔66〕 介潭: 龜類動物的最初形態。黿: 神鱉。這里的“介潭”、“先龍”、“玄黿”均為作者設想的早期龜類。 〔67〕 暖濕: 指宇宙間一種能孕育生命的溫濕之氣。容: 即“胈”。毛風: 指能孕育哺乳動物的空氣。濕玄: 一種濕潤水氣,能孕育生成一切有形生物體。作者認為這是生命之源。 〔68〕 羽風: 指一種能孕育羽類(鳥)生命的細微物質。暖介: 能孕育甲殼類動物的生命元素。鱗薄: 指一種孕育鱗類動物的細微元素。 〔69〕 雜種: 復雜物種。外: 指外界自然生態環境。肖: 像。蕃: 繁殖、繁衍。 〔70〕 日馮、陽閼、喬如、干木: 各種木類植物的名稱,代表各個不同階段。 〔71〕 根拔: 王念孫認為應是“招搖”,即一種根生草類。 〔72〕 程若、玄玉、醴泉、皇辜: 均代表草類植物進化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名稱。 〔73〕 海閭: 最早的水浮植物。屈龍: 游龍,浮草的一種。容華: 原注為“容華,芙蓉草花”。蔈: 原注為“蔈,流也”,即流水中的無根草。萍藻: 王念孫認為“萍”字皆后人所加,即“蔈生藻”;因為萍、藻為二物,所以下文也不能言“萍藻生浮草”。
【鑒賞】《地形訓》是繼《尚書·禹貢》、《山海經》之后,我國歷史上出現的又一非常重要的地理學文獻。在自然地理方面,本卷的有些內容是承襲舊學所記,如九山、九塞等;有些是在之前地理文獻的基礎之上,綜合各家之說,而展現出獨樹一幟的地理觀,如九州理論、三十七條河流分布等;有些則是具有開創性的論述,如生物進化論、圓形地理圖式等。在經濟和人文地理方面,本卷介紹了各地的礦產、農作物及其他珍稀物產,記載了四方不同的人種、種族及海外三十六國等。另外,作為當時人們地理觀念和思維架構中的重要一環,本卷還記載了許多關于地理方面的神話傳說,如禹派臣子步量大地、昆侖神話系統、海內外奇人異物等。總的來說,《地形訓》所記錄的許多材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豐富的史料價值;此外,與之前的地理學文獻相比,《地形訓》還有一種非常突出的思想價值,那就是,承接《天文訓》“仰天承順而不亂其常”的基本理念,它特別注重人與地的關系,強調人必須要與地相應,不可違逆自然。
關于《地形訓》的主旨,《要略》中有非常恰到好處的概括:“地形者,所以窮南北之修,極東西之廣,經山陵之形,區川谷之居,明萬物之主,知生類之眾,列山淵之數,規遠近之路,使人通回周備,不可動以物,不可驚以怪者也。”《淮南子》窮究地理,其最根本的目的乃在于“使人通回周備”,也即對于承載萬物的大地及其附屬物有一個通透的了解,從而不會因地方上的怪異而受到驚擾;這樣,人們也便會心底坦蕩蕩,秉持一種萬物與我皆出乎天地自然之流衍的心境,從而不與物為敵,一切隨順萬物之自然而動。而《地形訓》期望人們達到的這種“通回周備”的狀態,其實也正是我們在《天文訓》中所反復看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此乃吾人所當行之道。
我們在這里節選的文字,主要是有關大九州、地人相關體系、生物進化論三個主題的,以下我們將分別對之作一闡析。
大九州的觀念首先是由戰國時齊人鄒衍提出的,對此,《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曾記載道:“(鄒衍)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也就是說,鄒衍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禹別九州”中的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等只是“小九州”,它們均位于“赤縣神州”的范圍之內;而在此之外,還有與“赤縣神州”并列的另外八州。
臺灣學者龐靜儀曾對《尚書·禹貢》、《周禮·夏官》、《爾雅·釋地》、《呂氏春秋·有始覽》與《地形訓》所說的九州內容與劃分方式作了一個比較性的圖表: 《尚書·禹貢》 冀州 兗州 青州 徐州 揚州 荊州 豫州 梁州 雍州 以山、河為界 濟、河 海、岱 海、岱
及淮 淮、海 荊及
衡陽 荊、河 華陽、
黑水 黑水、
西河《爾雅·釋地》 冀州 兗州 營州 徐州 揚州 荊州 豫州 幽州 雝州 以河、國土為界 兩河 濟河 齊 濟東 江南 漢南 河南 燕 河西 《周禮·夏官》 冀州 兗州 青州 并州 揚州 荊州 豫州 幽州 雍州 以河、方位為界 河內 河東 正東 正北 東南 正南 河南 東北 正西 《有始覽》 冀州 兗州 青州 徐州 揚州 荊州 豫州 幽州 雝州 以河、方位為界 兩河
之間 河、濟
之間 東方 泗上 東南 南方 河、漢
之間 北方 西方 《地形訓》 神州 次州 戎州 弇州 冀州 臺州 泲州 薄州 陽州 以中央、八方
方位為界 東南 正南 西南 正西 正中 西北 正北 東北 正東
通過這個圖表,龐靜儀指出,《淮南子·地形訓》第一次純粹以方位來劃分九州,并由此得出了與之前文獻完全不同的“大九州”觀念,這可以說是繼鄒衍之后,再一次打破傳統上將九州界定在人們熟知的中國范圍之內,從而為人們展現了一個無限大的世界(龐靜儀《〈淮南子·地形〉的地理觀》)。
其實,由于視野的開闊,《地形訓》并不以“大九州”為滿足,它還從九州擴展至八殥、八澤、八纮和八極,這樣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整個世界的地形圖。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描述盡管是靠想象來維系的,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如“南方曰都廣,曰反戶”的講法,就相當符合實際地形地理: 由中國往南至南半球的一些國家(如現在的澳大利亞),其民舍門窗就是北向朝陽的,與中國門窗南向朝陽相反。這說明《地形訓》的作者在對地形的描繪中,其想象力是有相當判斷定準的,這種判斷或許與當時沿海地區與海外的交流中所帶回的各種傳聞有關。總的來說,“‘九’在古代往往泛指數目之多之大,而非實有九數,所以大九州說乃是一種曲折的、樸素的方式表達的宇宙無限論”;因此,大九州說“所要打破的是‘不知天地之弘’、‘守一隅而欲知萬方’的狹隘眼界和封閉觀念,此乃大九州說的精神實質和立意所在”(白奚《稷下學研究》)。也只有基于這樣一種開闊的眼界,人們才能夠真正做到“通回周備”,不為小道所拘。
本卷節選的第四段文字,是《地形訓》所建構的獨特的地人相關體系,本節作者以五行、五方、五色配人之五臟、五竅和五體,并將東西南北中的人體特征、物產種類嵌入其中。以今人的眼光來看,這很有些牽強比附的味道,但是,《地形訓》這種地人相配的做法之后所隱藏的理念,卻是應當引起今人重視的,那就是,不同的生存環境,造成了不同的自然風貌與風土人情,而且也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因此,人們在為人處世時,就需要對于他人的性格、民族、宗教信仰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萬萬不可將自己所認為的“善”強加于他人。換言之,具體的“善”依賴于具體的生活環境,因而人應當“法天”、“法地”,通過對于自身所處情境的體察,以行其當行之道,切不可師心自用以至于無道。
本卷節選的最后一段為數不多的文字中,作者既敘述了生物的生命起源和進化,同時又對生物體的種類進行了劃分。在作者看來,世界上的生物體大致可分為八種,即“庶人”、“庶鳥”、“庶魚”、“庶龜”、“庶獸”、“庶木”、“庶草”和“無根藻類”這八種。而這八種中又大致可分為動、植物兩類。在植物類中可分為木類、草類和藻類;而在動物類中又可區分為哺乳類和卵生類: 人與獸歸哺乳類,龜、魚、鳥則歸卵生類。與此同時,作者又對每一類的生物體的生命起源和進化過程作了描繪,如鳥類是“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鳳凰生鸞鳥,鸞鳥生庶鳥”。這鳥類生命的起源和進化是否如此我們不得而知,但作者從“羽嘉”這種“飛蟲之祖先”入手,逐級敘述到“鸞鳥生庶鳥”,強調生物體由低向高進化的過程,則是可取的。
《地形訓》的作者除了想說明生物體由低向高的進化過程,似乎還想追根溯源,找出生物體生命存在的本原,本節中間的一段文字就反映了這種傾向:“暖濕生容,暖濕生于毛風,毛風生于濕玄”,這“濕玄”似乎就是作者找到的一種生命體之最原始狀態。與此同時,作者似乎不滿意這種簡單的八大類生物體的劃分,還想觸類旁通,找出這些生物體之間的同源同類現象,同樣是本節中的一段話反映了這種傾向,即“濕玄生羽風(鳥類),羽風生暖介(龜類),暖介生鱗薄(魚類),鱗薄生暖介”,這一連串地相互生育蘊含,描繪了相互類(卵生類)之間的演化演變過程,還隱隱約約道出這樣的信息——萬物一源。
總而言之,《地形訓》雖然以“地形”為名,但實際上它未局限于當時人們所熟知的地理環境,而是綜合了各方面的傳聞,希望將自己的視野盡量放大;并且,《地形訓》也不滿足于純粹地理知識的描述,而是秉持著一種地人同體、萬物一體的理念,通過其地人相關體系、生物進化模式等理論,將地、物、人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借此提示人們要法地、順物,從而達至三者的和諧無間。正如《要略》中所提示的,《地形訓》的最終目的是要“使人通回周備”: 其關鍵首先在于“通”,通達自己生存的基本情境,通于萬物之情;其次在于“回”,返回自己的生命本身,通于物但又不為物所遷擾,一切隨順自然之大道而行;同時做到了“通”和“回”,也便可謂“周備”矣,可謂近“道”矣。由此亦可看出,“道”不遠人、不遠物,“道”即在于我們最基本的生存情境、生活世界之中。
上一篇:《淮南子·文本篇·卷十四 詮言訓》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后世知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