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寓言篇·后世知音
〔修務訓〕昔晉平公令官為鐘,鐘成而示師曠①。師曠曰:“鐘音不調。”平公曰:“寡人以示工,工皆以為調,而以為不調②,何也?”師曠曰:“使后世之無知音者則已,若有知音者,必知鐘之不調。”故師曠之欲善調鐘也,以為后之有知音者也。
〔注釋〕 ① 晉平公: 春秋晉國君。師曠: 晉平公樂師,以善辨音樂而著名。 ② 而: 汝,你的意思。
【鑒賞】俗話說知音難覓,正如南北朝時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所說:“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文心雕龍·知音》)當其他樂師都認為鐘音協調時,唯獨師曠能聽出來鐘音的不協調,正是說明“音實難知”;正是因為“音實難知”,所以師曠一時難以找到與自己意見一致的人,而只能將希望寄托于后世。這則故事雖以“知音”為題,但實際上又暗喻了真理的難知,以及師曠堅持真理的可貴精神。
在人類歷史上,大凡有著超凡智慧的思想家,一開始都不易為常人所知;但他們卻往往能夠不為世俗所動、堅持真理,以至于后世不斷地有知音者體悟到他們的價值,將他們奉為圭臬。如孔子一生以仁義禮樂講學授徒,周游列國,但卻始終顛沛流離,不為各國君主所重用,因而不能夠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化為實踐。然而,孔子卻并不因此而氣餒;相反,他始終認為真理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斗氣十足,“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當孔子在匡地被人誤認為是陽虎而被圍困時,他意味深長地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堅信周文王去世以后,真理就傳到自己手中,如果上天不準備消滅真理的話,那么匡人也便不會傷害自己了。
又如德國近代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當他在理智的孤獨中完成了其代表作品《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后,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以至于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只賣出一百多本書。面對這種狀況,叔本華并不感到意外,而是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顯然,叔本華是在自信地強調后者。
確實,真理難知,因為人們往往拘于個人的私智私欲之中,被世俗與習心所隔斷,于是也就遠離了真理;知音難覓,因而那些能夠堅守真理、忍得孤獨的前圣先賢們,也就愈發顯得高大偉岸,而他們所發掘的真理,也只能留待于后世知音的共鳴。然而,我們身處這些偉大思想的“后世”,當我們汩沒于世俗與習心之中時,我們是否想到過要去擦拭一下自己的心靈,以接收前圣先賢所彈奏的真誠、善良而美麗的樂音呢?這是我們每個人所當常常捫心自問的。
上一篇:《淮南子·文本篇·卷四 地形訓》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后羿射日》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