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寓言篇·衛人教女
衛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常也;成其居,幸也。”
其子因私積聚,其姑以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處官者皆是類也。(《說林上》)
【鑒賞】良知和規范都是靠后天的教導而形成的,在下一代還未能有足夠的能力去辨別所有是非的時候,父母的引導是起著重大作用的。中國古代有“孟母三遷”、“曾子殺彘”的故事,從正面講述了父母如何言傳身教地教導下一代;但也有一些反面的教材,如本篇中的衛人,他在教導要出嫁的女兒時一再地叮囑女兒多攢點私房錢,并且認為做人家的媳婦被遺棄回娘家,是常有的事;不被遺棄,夫妻能夠白頭偕老,這是僥幸的。他的女兒到了婆家后,果然拼命積攢私房。婆婆嫌她私心太重,把她趕回了娘家。這個人的女兒帶回的錢財比出嫁時帶的嫁妝還要多一倍。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小孩子從小時候起,就接受家庭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子女的影響極大。好的教導可以讓子女在今后的待人接物中都能夠做到合乎禮儀,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強調個人的利益得失,甚至是一切都以金錢為目的的話,最終將使孩子迷失正確的方向。衛人在女兒出嫁的時候教給女兒的,應該是在夫家如何相夫教子,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妻子、母親及媳婦,而不是如何攢私房錢。但這位利欲熏心的父親竟為了錢財而教自己的女兒放棄個人的幸福、愛情和前途去攫取財富。有其父必有其女。這個衛人的女兒果真帶著超出嫁妝成倍的私房錢被趕回了家。在古代社會,一個女人如果被趕回娘家,她的父母及其他親人都是會深以此為恥的,但是這位衛人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衛人的女兒在錢財上也許是得大于失,但她難道要在娘家守著這點錢財了此一生嗎?
上一篇:《韓非子·寓言篇·卜妻飲鱉》鑒賞
下一篇:《韓非子·文本篇·和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