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文本篇·難三
一
魯穆公問于子思曰①:“吾聞龐閒氏之子不孝②,其行奚如?”子思對曰:“君子尊賢以崇德,舉善以觀民。若夫過行,是細人之所識也,臣不知也。”子思出。子服厲伯入見③,問龐閒氏子,子服厲伯對曰:“其過三。”皆君之所未嘗聞。自是之后,君貴子思而賤子服厲伯也。
或曰: 魯之公室④,三世劫于季氏⑤,不亦宜乎?明君求善而賞之,求奸而誅之,其得之一也。故以善聞之者,以說善同于上者也⑥;以奸聞之者,以惡奸同于上者也;此宜賞譽之所及也。不以奸聞,是異于上而下比周于奸者也,此宜毀罰之所及也。今子思不以過聞而穆公貴之,厲伯以奸聞而穆公賤之。人情皆喜貴而惡賤,故季氏之亂成而不上聞,此魯君之所以劫也。且此亡王之俗,取、魯之民所以自美⑦,而穆公獨貴之,不亦倒乎?
〔注釋〕① 魯穆公: 戰國時魯國君主。子思: 孔子的孫子,名伋(jí)。② 龐閒(xiàn)氏: 人名,生平不詳。③ 子服厲伯: 人名,魯國大夫。④ 魯: 諸侯國名,范圍包括今山東南部和河南、江蘇的部分地區。⑤ 三世: 三代。劫: 劫持,控制。季氏: 即季孫氏,魯國執政的卿。⑥ 說: 同“悅”,喜歡。⑦ 取(zhōu): 魯邑名,位于今山東曲阜東南,孔子的家鄉。
二
文公出亡①,獻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②,披斬其祛③,文公奔翟④。惠公即位⑤,又使攻之惠竇⑥,不得也。及文公反國⑦,披求見。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竇之難,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對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惡,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無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鉤而相管仲⑧。”君乃見之。
或曰: 齊、晉絕祀⑨,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鉤之怨,文公能聽寺人之言而棄斬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賢不如二子。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則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賊⑩;知之,則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誅而自以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可燭,多假之資,自以為賢而不戒,則雖無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飾君令而不貳者⑪,則是貞于君也。死君復生,臣不愧,而后為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貳何如?
〔注釋〕① 文公: 晉公子重耳,后即位,史稱晉文公。出亡: 出國逃亡。② 獻公: 晉獻公,晉國的君主,重耳的父親。寺人: 宦官。披: 人名。蒲城: 地名,重耳的封地,位于今山西隰(xí)縣西北。③ 祛(qū): 衣袖。④ 翟(dí): 通“狄”,北方少數民族,這是指散布在陜西、山西一帶的赤狄、白狄。⑤ 惠公: 晉惠公,重耳的哥哥。 ⑥ 惠竇: 地名,即渭瀆,位于渭水附近。⑦ 反: 同“返”,返回。⑧ 桓公: 指齊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管仲: 名夷吾,齊桓公的相。⑨ 齊: 諸侯國名,范圍包括今山東大部和河北東南部。晉: 諸侯國名,范圍包括今山西大部和陜西、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區。絕祀: 宗廟斷絕祭祀,指國家滅亡。⑩ 燕操: 燕將公孫操。子罕: 即皇喜,曾任宋國司城,后劫殺宋桓侯自立。田常: 即田成子。⑪ 直: 只。飾: 通“飭”,遵守,執行。不貳: 沒有二心。
三
人有設桓公隱者曰①:“一難,二難,三難,何也?”桓公不能對,以告管仲。管仲對曰:“一難也,近優而遠士②。二難也,去其國而數之海③。三難也,君老而晚置太子④。”桓公曰:“善。”不擇日而廟禮太子⑤。
或曰: 管仲之射隱,不得也。士之用不在近遠,而俳優侏儒固人主之所與燕也⑥,則近優而遠士而以為治,非其難者也。夫處勢而不能用其有,而悖不去國,是以一人之力禁一國。以一人之力禁一國者,少能勝之。明能照遠奸而見隱微,必行之令,雖遠于海,內必無變。然則去國之海而不劫殺,非其難者也。楚成王置商臣以為太子⑦,又欲置公子職⑧,商臣作難,遂弒成王。公子宰⑨,周太子也,公子根有寵⑩,遂以東州反⑪,分而為兩國。此皆非晚置太子之患也。夫分勢不二,庶孽卑⑫,寵無藉,雖處大臣,晚置太子可也。然則晚置太子,庶孽不亂,又非其難也。物之所謂難者,必借人成勢而勿使侵害己,可謂一難也。貴妾不使二后,二難也。愛孽不使危正適⑬,專聽一臣而不敢偶君,此則可謂三難也。
〔注釋〕① 桓公: 指齊桓公。隱: 隱語,類似后世的謎語。② 優: 古代以歌舞詼諧供人娛樂的人。③ 國: 指國都。數(shuò): 多次。④ 太子: 君位的法定繼承人。⑤ 廟: 宗廟,安排神主和進行祭祀的地方。⑥ 俳(pái)優: 即優。侏儒: 身材矮小的人,古代統治者常用他們取樂。燕: 通“宴”,娛樂。⑦ 楚成王: 春秋時楚國君主。商臣: 楚成王的太子,后殺父自立,即楚穆王。⑧ 公子職: 楚成王的小兒子。 ⑨ 公子宰: 周天子的大臣周威公的大兒子。一作公子朝。⑩ 公子根: 公子宰的弟弟。⑪ 東州: 即東周。⑫ 庶孽(niè): 妃妾所生的兒子。⑬ 適: 通“嫡”。
四
葉公子高問政于仲尼①,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哀公問政于仲尼②,仲尼曰:“政在選賢。”齊景公問政于仲尼③,仲尼曰:“政在節財。”三公出,子貢問曰④:“三公問夫子政一也,夫子對之不同,何也?”仲尼曰:“葉都大而國小⑤,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魯哀公有大臣三人⑥,外障距諸侯四鄰之士,內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廟不掃除,社稷不血食者⑦,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選賢’。齊景公筑雍門⑧,為路寢⑨,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賜者三,故曰‘政在節財’。”
或曰: 仲尼之對,亡國之言也。葉民有倍心⑩,而說之“悅近而來遠”,則是教民懷惠。惠之為政,無功者受賞,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敗也。法敗而政亂,以亂政治敗民,未見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紹葉公之明,而使之悅近而來遠,是舍吾勢之所能禁而使與下行惠以爭民,非能持勢者也。夫堯之賢⑪,六王之冠也⑫,舜一徙而成邑⑬,而堯無天下矣。有人無術以禁下,恃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無術乎?明君見小奸于微,故民無大謀;行小誅于細,故民無大亂。此謂“圖難于其所易也,為大者于其所細也”。今有功者必賞,賞者不得君⑭,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誅,誅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誅賞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業,而不受賜于君。“太上,下智有之⑮。”此言太上之下民無說也⑯,安取懷惠之民?上君之民無利害,說以“悅近來遠”,亦可舍已。
〔注釋〕① 葉公子高: 人名,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大夫。仲尼: 孔子名丘,字仲尼。② 哀公: 指魯哀公,春秋末期魯國君主。③ 齊景公: 春秋末期齊國君主。④ 子貢: 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⑤ 都: 大的城市。國: 國都,君主所在地。⑥ 大臣三人: 指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為魯國執政的貴族。⑦ 社: 土地神。稷(jì): 谷神。血食: 殺牲祭祀。⑧ 雍門: 齊國都城西門名。⑨ 路寢: 高臺名。⑩ 倍: 通“背”,叛。⑪ 堯: 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首領,傳說中的賢君。⑫ 六王之冠: 六王的第一位。⑬ 舜: 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首領,堯的繼位人。⑭ 得: 通“德”,感恩戴德。⑮ 智: 同“知”,知道。⑯ 說: 同“悅”,喜歡。
哀公有臣外障距內比周以愚其君,而說之以“選賢”,此非功伐之論也,選其心之所謂賢者也。使哀公知三子外障距內比周也,則三子不一日立矣。哀公不知選賢,選其心之所謂賢,故三子得任事。燕子噲賢子之而非孫卿①,故身死為僇;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②,故滅于越③。魯君不必知賢,而說以選賢,是使哀公有夫差、燕噲之患也。明君不自舉臣,臣相進也;不自賢,功自徇也。論之于任,試之于事,課之于功,故群臣公政而無私④,不隱賢,不進不肖。然則人主奚勞于選賢?
景公以百乘之家賜,而說以“節財”,是使景公無術以知富之侈,而獨儉于上,未免于貧也。有君以千里養其口腹,則雖桀、紂不侈焉⑤。齊國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養,是侈于桀、紂也;然而能為五霸冠者⑥,知侈儉之地也。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謂之劫,不能飾下而自飾者謂之亂,不節下而自節者謂之貧。明君使人無私,以詐而食者禁;力盡于事歸利于上者必聞,聞者必賞;污穢為私者必知,知者必誅。然,故忠臣盡忠于公,民士竭力于家,百官精克于上,侈倍景公,非國之患也。然則說之以節財,非其急者也。
夫對三公一言而三公可以無患,知下之謂也。知下明,則禁于微;禁于微,則奸無積;奸無積,則無比周;無比周,則公私分;公私分,則朋黨散;朋黨散,則無外障距內比周之患。知下明,則見精沐;見精沐,則誅賞明;誅賞明,則國不貧。故曰: 一對而三公無患,知下之謂也。
〔注釋〕① 燕子噲(kuài);即燕王噲,戰國時期燕國君主。子之: 人名,燕王噲的相。孫卿: 即荀卿,名況,是李斯、韓非的老師。② 夫差(chāi): 即吳王夫差,春秋末吳國君主。太宰嚭(pǐ): 即伯嚭,吳國太宰。子胥: 即伍子胥。③ 越: 諸侯國名,范圍包括今浙江大部和江西、江蘇部分地區。④ 政: 通“正”。⑤ 桀、紂: 桀為夏朝的最后一個君主,紂是商朝最后一個君主,都是暴君。⑥ 五霸: 指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位霸主。齊桓公首創霸業,稱“五霸冠”。
五
鄭子產晨出①,過東匠之閭②,聞婦人之哭,撫其御之手而聽之。有間,遣吏執而問之,則手絞其夫者也。異日,其御問曰:“夫子何以知之③?”子產曰:“其聲懼。凡人于其親愛也,始病而憂,臨死而懼,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懼,是以知其有奸也。”
或曰: 子產之治,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后知之,則鄭國之得奸者寡矣。不任典成之吏④,不察參伍之政⑤,不明度量⑥,恃盡聰明勞智慮而以知奸,不亦無術乎?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眾而上寡,寡不勝眾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體不勞而事治,智慮不用而奸得。故宋人語曰⑦:“一雀過羿⑧,羿必得之,則羿誣矣。以天下為之羅⑨,則雀不失矣。”夫知奸亦有大羅,不失其一而已矣。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為之弓矢⑩,則子產誣矣。老子曰⑪:“以智治國,國之賊也。”其子產之謂矣。
〔注釋〕① 鄭: 諸侯國名,位于今河南中部。子產: 人名,即公孫僑,春秋時鄭昭公的相。② 東匠之閭: 閭里名,古時二十五家為一閭。③ 夫子: 古時對大夫的尊稱,這里指子產。④ 典成之吏: 主管判案的官吏。⑤ 參伍: 即參伍之驗,用事實來多方面加以驗證。⑥ 度量: 計量長短和容積的標準,這里指法度。⑦ 宋: 諸侯國名,范圍包括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部分地區。⑧ 羿: 傳說為夏代東夷族的部落首領,善射。⑨ 羅: 羅網,捕鳥的工具。⑩ 胸察: 主觀判斷。弓矢: 弓箭,這里比喻察奸的手段。⑪ 老子: 人名,即老聃(dān),春秋末著名學者,道家學派創始人。
六
秦昭王問于左右曰①:“今時韓、魏孰與始強②?”左右對曰:“弱于始也。”“今之如耳、魏齊孰與曩之孟嘗、芒卯③?”對曰:“不及也。”王曰:“孟嘗、芒卯率強韓、魏,猶無奈寡人何也。”左右對曰:“甚然。”中期推琴而對曰④:“王之料天下過矣。夫六晉之時⑤,知氏最強⑥,滅范、中行而從韓、魏之兵以伐趙⑦,灌以晉水⑧,城之未沈者三板⑨。知伯出⑩,魏宣子御⑪,韓康子為驂乘⑫。知伯曰:‘始吾不知水可以滅人之國,吾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⑬,絳水可以灌平陽⑭。’魏宣子肘韓康子,康子踐宣子之足,肘足接乎車上,而知氏分于晉陽之下⑮。今足下雖強⑯,未若知氏;韓、魏雖弱,未至如其在晉陽之下也。此天下方用肘足之時,愿王勿易之也。”
或曰: 昭王之問也有失,左右中期之對也有過。凡明主之治國也,任其勢。勢不可害,則雖強天下無奈何也,而況孟嘗、芒卯、韓、魏能奈我何?其勢可害也,則不肖如如耳、魏齊及韓、魏猶能害之。然則害與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問乎?自恃其不可侵,則強與弱奚其擇焉?失在不自恃,而問其奈何也,其不侵也幸矣。申子曰⑰:“失之數而求之信,則疑矣。”其昭王之謂也。知伯無度,從韓康、魏宣而圖以水灌滅其國,此知伯之所以國亡而身死,頭為飲杯之故也⑱。今昭王乃問孰與始強,其畏有水人之患乎?雖有左右,非韓、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虛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⑲。弦不調,弄不明⑳,中期之任也,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中期善承其任,未慊昭王也,而為所不知,豈不妄哉?左右對之曰“弱于始”與“不及”則可矣,其曰“甚然”則諛也。申子曰:“治不逾官,雖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 昭王之問有失,左右中期之對皆有過也。
〔注釋〕① 秦昭王: 戰國時秦國君主。左右: 君主身邊的侍從。② 韓: 戰國時諸侯國名,范圍包括今河南中部和山西東南部。魏: 戰國時諸侯國名,范圍包括今河南北部、東部和山西西南部。孰: 誰,哪一個。始: 開始,這里指建國之初。③ 如耳: 人名,魏國大臣。魏齊: 人名,魏國的相。曩(nǎng): 從前。孟嘗: 即孟嘗君。芒卯: 人名,一作孟卯,魏安釐(xī)王的將。④ 中期: 人名,一作中旗,秦國的琴師。⑤ 六晉: 指晉國的六卿執政時。⑥ 知氏: 即智襄子。⑦ 范: 即范昭子。中行(háng): 指荀文子。⑧ 晉水: 汾水的支流,現名晉渠。⑨ 沈: 同“沉”,指淹沒。板: 指筑墻用的夾板,每板高二尺。⑩ 知伯: 即智伯瑤。⑪ 魏宣子: 魏襄子的兒子,名駒。⑫ 韓康子: 韓簡子的兒子,名虎。驂(cān)乘: 指站在馬車上保護“御者”(即駕車手)的人。⑬ 汾水: 即汾河、黃河的支流,流經山西中部。安邑: 地名,魏宣子的封邑,位于今山西夏縣西北。⑭ 絳(jiàng)水: 一名白水,源出山西絳縣北。平陽: 地名,韓康子的封邑,位于今山西臨汾西北。⑮ 晉陽: 地名,趙襄子的封邑,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⑯ 足下: 古時對人的尊稱,這里指秦昭王。⑰ 申子: 指申不害,韓昭侯的相,主張以術治國。⑱ 頭為飲杯: 智伯瑤敗亡后,其頭蓋骨被制成飲杯。⑲ 琴瑟(sè): 兩種樂器,都用弦,瑟的弦數更多。⑳ 弄: 彈奏,引申為曲調。
七
管子曰①:“見其可,說之有證②;見其不可,惡之有形③。賞罰信于所見,雖所不見,其敢為之乎?見其可,說之無證;見其不可,惡之無形。賞罰不信于所見,而求所不見之外,不可得也。”
或曰: 廣廷嚴居④,眾人之所肅也;宴室獨處,曾、史之所僈也⑤。觀人之所肅,非行情也。且君上者,臣下之所為飾也。好惡在所見,臣下之飾奸物以愚其君,必也。明不能燭遠奸,見隱微,而待之以觀飾行,定賞罰,不亦弊乎?
〔注釋〕① 管子: 即管仲,齊桓公的相。② 說: 同“悅”,喜歡、高興。證: 通“征”,征驗,這里指受賜。③ 形: 通“刑”,懲罰。④ 廣廷: 大庭,指眾人聚集的地方。廷,通“庭”。⑤ 曾: 指曾參(shēn),孔子弟子。史: 指史魚,一名史鰌(qiú),春秋時衛國大夫。僈(màn): 通“慢”,輕慢、放縱。
八
管子曰①:“言于室,滿于室;言于堂,滿于堂: 是謂天下王。”
或曰: 管仲之所謂言室滿室、言堂滿堂者,非特謂游戲飲食之言也,必謂大物也。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術者,藏之于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②。是以明主言法,則境內卑賤莫不聞知也,不獨滿于堂;用術,則親愛近習莫之得聞也③,不得滿室。而管子猶曰“言于室滿室,言于堂滿堂”,非法術之言也。
〔注釋〕① 管子曰: 見于今本《管子·牧民》篇。② 見: 同“現”,顯現。③ 近習: 指君主親近寵幸的人。
【鑒賞】“難三”,是《韓非子》中的第三篇專門詰難、辯駁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韓非子總共對六則故事和兩段議論進行了辨析,第一則分析了魯穆公與子思、子服厲伯對龐閒氏子的評價,第二則討論了晉文公與寺人披的故事,第三則辨析了管仲解答齊桓公隱語的故事,第四則討論了孔子對答葉公子高問政的內容,第五則分析了子產聽婦人哭聲而判斷奸情的行為,第六則辨析了秦昭王與左右討論韓、魏強弱的故事,第七、八兩則分別辨析了管子兩段言論的得失。
通過對前人言論和行為的辨析,韓非子分別表明自己具有鮮明法家思想特點的主張。在第一則故事中,韓非子通過對魯穆公就子思、子服厲伯二人的對答而貴子思、賤子服厲伯一事的分析,說明了其認為應對告奸者獎賞,對隱惡者處罰的思想主張;在第二則故事中,通過討論寺人披對晉文公的辯解,表明了韓非子所堅持的君主應該嚴防臣下的觀點;在第三則故事中,通過剖析管仲猜隱語的事情,表明了韓非子要求嚴格維護等級制度,不允許庶孽僭越的思想觀點;在第四則故事中,通過分析孔子回答葉公子高問政之言的錯誤,韓非子強調了他重在用術治國的主張;在第五則故事中,通過分析子產聞婦人之哭聲而判斷奸情的行為,表明了韓非子治國應以術而不應恃聰明智慮的觀點;在第六則故事中,通過分析秦昭王和近臣討論韓、魏強弱的問答之詞,集中表現了韓非子明主治國要依靠權勢并運用法術的主張;在第七、八兩則論述中,通過對管子兩段言論的分析,表明了韓非子認為君主應用術實施對臣下的賞罰,而術的特點乃在于深藏不露的觀點。
韓非子在上述各則故事中所表明的觀點,應該說既反映了其鮮明的法家思想的特點,也是十分切合封建君主治國馭臣的實際需要的。封建君主與臣下本是以利相合者,臣下只可能向君主說好聽的話,報喜不報憂,或拉幫結伙以蒙騙君主,所以君主應獎勵告奸,處罰隱惡,而不應如子思那樣,說些“尊賢以崇德,舉善以觀民”的大話,更不能像魯穆公那樣因為子思的話是與自己思想一致的、子服厲伯之言是與自己的觀點相異的,而“貴子思而賤子服厲伯也”。很顯然,韓非子在此處是在提倡講真話、講實話,并且希望君主應該獎勵講真話,講實話者,而不應依自己的好惡來判斷臣下的進言。
同樣,韓非子要求君主嚴防臣下,嚴格維護尊卑、嫡庶和等級制度的觀點,君主應恃勢用術治國,并且用術應深藏隱秘的觀點,這也是切合封建社會的君臣關系和封建朝廷君臣權謀斗爭的實際的。
當然,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韓非子所詰難、辯駁的事情和觀點,如果不與某個特定的背景或結果聯系起來,則韓非子的詰難未必都能夠成立,而其所詰難的事情或言論也就不存在什么矛盾與錯誤。如子思回答魯穆公是否龐閒氏的兒子真如傳說的那樣不孝,說“君子尊賢以崇德,舉善以觀民。至于那些不好的行為,則是小人所牢記不忘的,我不知道”。應該說,這番話不存在什么錯誤,還包含了做人做事應善于發現他人的優點與長處的道理,魯穆公對之表示欣賞并予以獎勵是合理的;而且,子思的回答即使是放在魯國“三世劫于季氏”這個環境中,魯穆公欣賞子思“舉善以觀民”而不記人之“過行”的言行,也未必就一定是“季氏亂上”的前提和原因,至少不是唯一的原因。因此,韓非子的詰難可以說是小題大做和“無限上綱”。在這樣一個思路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什么都是可以被指責和批評的了。
如果從這一角度來看待韓非子的這篇文章,其中對晉文公聽寺人披之言而棄其斬祛之罪,管仲為齊桓公猜隱語而桓公“廟禮太子”,孔子以“悅近來遠”和“選賢”、“節財”對葉公子高,子產聽婦人哭聲而判斷奸情,秦昭王與左右討論韓、魏強弱的言論,以及管仲自述執政心得的言詞,都未必如韓非子所辯駁的那樣,是充滿了矛盾的。事實上,在齊桓公在世時,管仲、寺人并未像后來燕國的子知、齊國的田常那樣走上竊國的道路,憑什么把很久以后燕、齊二國發生的竊國行為,歸咎于齊桓公任用管仲和晉文公任用寺人披上去呢?如果像韓非子所主張的那樣,管仲曾與齊桓公有射鉤之怨、寺人披曾與晉文公有斬祛之罪,因此齊桓晉文應對二人終生記恨、永不任用,而整個國家所能執行政策和可以信任的人,其實就只有韓非子自己提出的嚴刑峻法、獎勵告奸、用術防內等內容和韓非子本人了——其實,連韓非子本人和他的法家思想與策略也是不可采用的。因為按韓非的理論,君主是任何人也不可能相信的,更不能選賢任能。韓非子不是君主本人,最多可算是“賢才”吧,君主能任用他嗎?中國封建君主都喜歡稱“孤”道“寡”,把自己搞成孤家寡人,這一點倒可能是接受了韓非的建議。
上一篇:《韓非子·文本篇·難一》鑒賞
下一篇:《韓非子·文本篇·難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