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兵之勝,避實而擊虛》鑒賞
〔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勝,避實而擊虛。
【鑒賞】陳啟天注:“兵形象水,謂兵形似水形也。水之為形,高地則避之,低地則趨之,所以便于流行也。兵之為形,亦猶是也。敵之實者則避之,敵之虛者則擊之,所以便于取勝也?!睂O子用生動淺顯的比喻,把兵形與水形作比較:水的行動習性總是“避高而趨下”,而兵為了取得勝利,其作戰行動總是“避實而擊虛”。這句闡述用兵規律的名言深入人心。
此句名言,原來通行各本作:“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苯陙碛伞秾O子校釋》集合各位專家的研究??背晒?,將通行本與漢簡本以及類書中的引文進行對照比較,遂校改成現在的文句。其中“水之形”改為“水之行”,因為“避高而趨下”不是水的形狀,而是其行走的習性;“兵之形”改為“兵之勝”,因為“避實而擊虛”不是兵的形狀,而是其為了取勝而慣用的手段。通過這兩個字的改動,更能體現出水和兵的特點,使這句名言更加準確和貼切。
1929年6月,國民黨軍對鄂豫邊根據地進行“圍剿”。由羅霖獨立第4旅2個團向此進犯,李克邦1個營暨反動紅槍會數千人向南堵截,夏斗寅第13師補充團和部分地主武裝配合,企圖將紅軍31師圍殲于黃安(今湖北紅安縣)、麻城(今湖北麻城市)、光山(今河南光山縣)交界地區。此時,紅31師主力在外游擊,只有2個大隊在根據地活動。在鄂東北特委和徐向前的指導下,根據地集中紅軍2個大隊,先對較虛弱的李克邦部和紅槍會展開反擊,連續取得三次勝利,打死敵營長以下百余人,繳槍40余支,北路進犯之敵遂狼狽逃竄。同時,在廣大群眾和赤衛隊的襲擾下,另外兩路敵軍也被迫退出根據地,龜縮到黃安、麻城等城鎮。
鄂豫邊根據地的紅軍,在遭到國民黨軍幾路夾擊的形勢下,采取“避實而擊虛”的方針,挑選其最弱的一部先進行打擊,取得勝利后再擴大戰果,終于粉碎這次“圍剿”。
上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天時地利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軍爭為利,軍爭為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