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文本篇·問田
徐渠問田鳩曰①:“臣聞智士不襲下而遇君②,圣人不見功而接上③。今陽城義渠④,明將也,而措于屯伯⑤;公孫亶回⑥,圣相也,而關于州部⑦,何哉?”田鳩曰:“此無他故異物,主有度、上有術之故也。且足下獨不聞楚將宋觚而失其政⑧,魏相馮離而亡其國⑨?二君者驅(qū)于聲詞,眩乎辯說,不試于屯伯,不關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國之患。由是觀之,夫無屯伯之試,州部之關,豈明主之備哉!”
堂谿公謂韓子曰⑩:“臣聞服禮辭讓,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術,設度數(shù),臣竊以為危于身而殆于軀。何以效之?所聞先生術曰:‘楚不用吳起而削亂⑪,秦行商君而富強⑫。二子之言已當矣,然而吳起支解而商君車裂者⑬,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不可必也,患禍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竊為先生無取焉。”韓子曰:“臣明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齊民萌之度⑭,甚未易處也。然所以廢先王之教,而行賤臣之所取者,竊以為立法術,設度數(shù),所以利民萌便眾庶之道也。故不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必思以齊民萌之資利者,仁智之行也。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貪鄙之為也。臣不忍向貪鄙之為,不敢傷仁智之行。先生有幸臣之意,然有大傷臣之實。”
〔注釋〕① 徐渠: 人名,生平事跡不詳。田鳩(jiū): 人名,一作田俅,齊國人。 ② 臣: 我,古人的謙詞。襲下: 指從低級職務做起,逐級上升。遇: 禮遇,指受賞識。 ③ 見: 同“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接上: 被君主接納。④ 陽城義渠: 人名,生平事跡不詳。 ⑤ 屯伯: 即屯長,軍隊的小官。⑥ 公孫亶(dǎn)回: 人名,生平事跡不詳。⑦ 州部: 當時的基層行政單位。⑧ 宋觚(gū): 人名,生平事跡不詳。⑨ 馮離: 人名,生平事跡不詳。⑩ 堂谿公: 人名,生平事跡不詳。韓子: 指韓非。⑪ 吳起: 人名,戰(zhàn)國時衛(wèi)人。⑫ 商君: 即商鞅,戰(zhàn)國時衛(wèi)人,為秦孝公主持變法。孝公死后,被讒害而死。⑬ 支解: 古代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支,通“肢”。⑭ 民萌: 民眾。萌,通“氓”。
【鑒賞】治理好一個國家、建設好一個國家的關鍵靠的是什么?這正如經(jīng)營好一個企業(yè)、創(chuàng)辦好一所高水平的大學一樣,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特別是管理人才關于其重要性,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均有所認識,較突出的有王安石,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指出:“然則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明確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
但是,如何才能發(fā)現(xiàn)、選拔到最優(yōu)秀的人才,讓他們走上領導或管理的崗位,帶領各方面的專業(yè)人員,同心協(xié)力經(jīng)營好一個企業(yè)、學校,乃至于建設好一個國家呢?
這不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一般人可能首先會想到“不拘一格選人才”,也可能會想到“破格”提拔和其他各種“捷徑”。
選拔干部到底是應該“破格提拔”,還是應逐漸提升呢?對于這個問題,兩千多年前的韓非子借一位墨家人物田鳩的口,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基本觀點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不經(jīng)過屯長這種低級職務的鍛煉而升任將軍、不經(jīng)過州部這樣基層工作的考驗而升任相國,這不是英明君主選用人才的好辦法。當時的一些杰出將領和優(yōu)秀的相國,都是經(jīng)過基層選拔上來的;相反,楚國和魏國聽信花言巧語的說辭,選拔了一些毫無基層工作經(jīng)驗的人來擔當相國,使這兩個國家走到了滅亡的邊緣。
應該說,韓非子所主張的這種重視基層工作的實踐經(jīng)驗的選人用人之策,雖然不如“破格”、“超常”選用人才的主張聽起來令人激動,但可能是更加實用和更為可靠的。因為,那種生來即有治國經(jīng)邦的才能的“天才”畢竟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的人才可能都必須要不斷學習、逐漸積累工作經(jīng)驗才能造就的。所以,韓非子所說的這種方法,可能會把“天才”拒之門外,但對廣大的“中才”而言則是最合適的。
當然,韓非子最值得我們佩服的,還不只是他在治國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思想主張。那些主張固然有借鑒的意義和價值,但因為它們多是替封建君主著想的,難免有些陳舊與過時。但他那種不顧個人榮辱、得失與安危,一往無前地堅持推行法治的大無畏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在封建社會,即使是為了封建君主、為封建國家的穩(wěn)固和發(fā)展而推行法治,也是會遇到重重困難和阻力的,有時還有生命的危險。吳起被肢解,商鞅被車裂,就是當時推行法治而遭反對派報復至死的例子。但韓非子認為,設立法術度數(shù)有利于廣大人民,為了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利益,他不怕遇到昏亂君主所帶來的禍患,而一定要考慮用法度來統(tǒng)一民眾的好處。為此,他拒絕明哲保身,不選擇貪生怕死的行為。
上一篇:《韓非子·寓言篇·釋車下走》鑒賞
下一篇:《韓非子·文本篇·問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