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每一食,便念稼穡①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績②之辛苦。
【出處】
《貞觀政要·教誡太子諸王》,作者吳兢,唐代史學家。
【注釋】
①稼穡:耕種、收割。稼穡,農事的總稱。②紡績:紡織。
【譯文】
每吃一頓飯,都要想到田間耕種的艱難;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想到紡織的辛苦。
【賞析與啟迪】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可以創造財富,節儉則是對財富的愛惜,勤勞與節儉相輔相成。諸葛亮曾說:“靜以養生,儉以養德。”李商隱也在《詠史》中寫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近年來,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一種攀比之風,這類攀比不是比道德品質,也不是比學習成績,而是比物質上的享受、比金錢上的多少。先從家庭條件比起,比誰的父母官大、錢多、車好;再從自身比起,看誰的衣服華貴,誰的生活用品高檔,誰的手機、電腦是名牌等,比的方式多種多樣,比的對象也不盡相同。
青少年正處于學生時代,本身不能創造財富,這種愛慕虛榮、奢侈享樂的生活方式,不僅給自己的父母增添了沉重的經濟壓力,還讓自己養成了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的不良習慣,對身心健康十分有害。
上一篇:《明實理,做實事。》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