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李白·登金陵鳳凰臺[1]》原文、賞析、鑒賞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2]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3]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4]
[1]詩人漫游吳越地區時,約在天寶五年。天寶十二年在宣州住了兩年。這期間,詩人曾多次到六朝故都金陵(今南京)游訪,寫了許多作品,《登金陵鳳凰臺》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宋·劉克莊《后村詩話》記:“李白登黃鶴樓,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語,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今觀二詩,真敵手棋也。”鳳凰臺,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鳳凰山上,傳說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曾有三只鳳凰降落此山,乃建鳳凰臺。
[2]“吳宮”二句:三國時代孫權在金陵建筑宮殿,是歷史上第一個在金陵建都的王朝。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永嘉之亂后,建都于金陵,史稱東晉,是第二個在金陵建都的王朝。衣冠,代指上層人士。二句寫吳國宮庭中的路徑已被叢生的花草所掩蓋,晉朝的上層人物早已埋在那些古老的土丘之下。昔日帝王將相的殿臺亭閣,只剩下雜草和荒丘,流露出歷史滄桑之感。
[3]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長江東岸,以有三峰而得名。長江自西南流來,三山當其沖要。半落青天外:形容山之高。一水,一本作“二水”,指長江。白鷺洲:原址在南京城西長江中,江水到此左右分流,故曰“中分”。后來江道北移,此洲與南岸相連,舊景不復存在。今南京南城的白鷺洲,本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所建花園,與李白詩中的白鷺洲不是一個地方。
[4]“總為”二句:《古詩十九首》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句,古人常以“日”比喻君主,以浮云蔽日比喻小人蒙蔽君主。長安,唐王朝的京都,二句感慨明顯。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評析這首詩說:“太白此詩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此詩以鳳凰臺為名,不過起兩句,已盡之矣,下六句乃登臺觀望之景也。三四懷古人不見,五六七八詠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見,登臺而望,所感深也。”全詩八句合律句,而且對仗工穩,但兩聯失粘,所以和崔顥《黃鶴樓》詩一樣,它也是古風式的律詩。李白很少寫嚴格的律詩。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1]》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唐五代文學·杜甫·登高》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