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反應·反響·響應》同義詞與近義詞
都指一事物受另一事物的影響而產生的相應的活動。
區別是: “反映”是根據光的反射叫作“映”這個意義構成的比喻性動詞;從甲事物里可以看到乙事物的情形,我們就說“甲事物反映乙事物”,或“乙事物通過甲事物反映出來了”;“反映”還用來表示陳述或轉達意見,如“群眾反映了許多意見”,“向上級反映情況”。“反映”可指對人、對事的意見。名詞。
“反應”,名詞。原指有機體受到刺激引起相應的活動或化學上一物質與另一物質發生作用,產生了新物質的過程(即“化學反應”);引申指受外界影響而引起的意見、態度或行動。“反應”又是動詞,如“我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已走遠了”。
“反響”,意思是“回響”,其中的“響”字指“回聲”,比較具體形象; 它是名詞,常用于受外界影響而產生的意見、態度和行動。
“響應”是從成語“如響斯應”中演化出來的,意思是反應快,如同“回聲響應”; 現在常用的是它的比喻義
“用言語和行動表示贊同、擁護”。“響應” 是動詞。例句:
1. 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復雜的,必須反復研究,才能反映恰當; 在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碼知識。
(高四冊語文: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2. 他的傷巴被冷水一冰,有了反應,覺得渾身酸痛,有些發燒。
(李云德《沸騰的群山》第一部226 277頁)
3. 使我難過的是,講了以后得不到反應,打入冷宮,這就不免叫人有點情緒了。
(高二冊語文: 周恩來《要造成一種民主風氣》)
4. 況且現在是多么迫切的時候,作者的任務,是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
( 魯迅 《且介亭雜文·序言》)
5. 沉默了一會兒,我說: “你想過沒有,當時你那篇稿子發表以后,會在李莊引起什么反響呢?”
(初六冊語文: 賈大山《取經》)
6. 雷鋒和青年突擊隊的同志們首先響應領導的號召,抓緊時間找石頭。
(陳廣生 崔家駿《雷鋒的故事》)
上一篇:《反攻 反擊 反撲》同義詞與近義詞
下一篇:《可能 可以》同義詞與近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