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梅堯臣·汝墳貧女》原文、賞析、鑒賞
汝墳貧家女,行哭音凄滄。〔2〕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3〕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龍鐘去攜杖。〔4〕勤勤囑四鄰,幸愿相依傍。〔5〕適聞閭里歸,問訊疑猶強。〔6〕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7〕弱質無以托〔8〕,橫尸無以葬。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拊膺呼蒼天,生死將奈向?〔9〕
〔1〕本篇是梅堯臣的代表作,作于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縣令時。襄城在今河南中部汝河流域。詩題中的“汝墳”,即妝河邊。詩有作者的小序:“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尸相繼。”據司馬光《論義勇六札子第一札子》所云:“康定慶歷之際,趙元昊叛亂……國家缺少正兵,遂籍陜西之民,三丁之內選一以為鄉弓手。閭里之間,惶擾愁怨……骨肉流離,田園蕩盡。”康定元年,西夏犯邊,朝廷下令征集鄉兵,以為城守之備,地方官吏邀功,濫行征兵,老幼不得幸免,又值暴雨成災,莊稼遭毀。作者區區縣令,無力改變局面,乃依《國風》諷喻之義,取《周南·汝墳》篇女子自述之體,寫當時時事。梅堯臣(公元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皇祐三年召試,賜進士出身,歷任縣令、國子監直講、尚書都官員外郎。參加編撰《唐書》工作。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主要成員,詩與蘇舜欽齊名,有反映社會現實、同情人民疾苦之作,有《宛陵先生集》。
〔2〕行哭:邊走邊哭。
〔3〕丁壯:青壯年男子。古時指到服役年齡的男子為丁。
〔4〕去攜杖:意為拿著拐棍去應征。
〔5〕幸愿:希望。相依傍:互相依靠、照顧。
〔6〕“適聞”二句:閭里歸,指鄉鄰歸來。二句意為剛才聽說有鄉鄰回來,對父親的消息,有疑慮又不敢問,終于鼓起勇氣去問訊。
〔7〕壤河:經河南魯山縣入沙河的一條河流。
〔8〕弱質:弱女。無以托:無依無靠。
〔9〕“拊膺”二句:拊同撫。膺,胸口。奈向,奈何。二句意為手捶胸口呼告蒼天,是死還是活下去,我將如何是好呢!
這首以五言古風為體的小敘事詩,以貧女自述的語氣,選擇最能反映現實矛盾焦點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通過貧女弱小、孤苦的形象,泣訴其悲慘的遭遇,能夠激起讀者的同情和深省。歷代評家認為,此詩的題材、體裁、敘事和剪裁的藝術方法,明顯地繼承了杜甫的“三吏”、“三別”。
上一篇:《宋代文學·李清照·永遇樂》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清代文學·魏源·江南吟十章(選一)》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