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杜甫·望岳[1]》原文、賞析、鑒賞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2]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3]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5]
[1]《望岳》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五言古詩,寫于開元二十三年杜甫去洛陽應科舉失利后漫游齊、趙時,時年二十四歲。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出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縣)。早年漫游吳、越、齊、趙,后應試屢試不第。三十五歲時向唐玄宗獻賦,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管軍械的小官)。安史之亂時投奔肅宗,任左拾遺。因疏救房琯,貶華州司功參軍。后棄官入蜀,居成都,于浣花溪畔建草堂。他的朋友嚴武任西川節度使時,表薦他任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因稱杜工部。嚴武死后,杜甫貧困無助,離蜀北歸,三年漂泊,病逝于湘江舟中。杜甫與李白齊名,人民敬愛地稱他“詩圣”。他以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反映了唐代社會由盛轉衰的全過程,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后社會的真實圖景,因此他的作品被稱為“詩史”。有《杜少陵集》,存詩一千二百余首。
[2]“岱宗”二句:岱宗,指泰山。《風俗通·山澤篇》:“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泰山被尊為五岳之首。夫,語助詞。齊魯,春秋時代的兩個諸侯國,都在今山東境內,齊國地域在泰山之東北,魯國地域在泰山之西南。青未了,青蔥之色一望無際。二句寫所望的總體印象:泰山橫空出世,在一望無際的翠綠的齊魯大平原上。
[3]“造化”二句:造化,大自然的創造者和主宰者。鐘,聚集。神秀,神奇和秀美。陰陽,山北稱陰,山南稱陽。割,劃分。二句寫泰山集中了大自然的神工和靈秀,它的高大使山的南面和北面光照截然分為明暗。
〔4〕“蕩胸”二句:層,一本作“曾”,層云,一層層白云。決眥,裂開眼角,指盡量睜大眼瞼。二句寫山中一層層白云升騰,好像在胸前激蕩,睜裂眼角極目力遠望,能看見山中飛鳥歸林。因為境界開闊,必須極盡目力方能把遠處細小事物收入眼底。
〔5〕“會當”二句:會當,一定要。凌絕頂,登上最高峰。二句言終須登上絕頂,鳥瞰群山低下。語出《孟子·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青年時期的這首五言古詩,名為“望岳”,卻沒有一個“望”字,但前六句都描寫所望的泰山景象,寫出泰山的巍峨雄偉。“青未了”寫它在齊魯碧野上挺拔的雄姿,“生層云”、“割昏曉”寫它的高大和壯觀,“決眥”寫它的開闊。末兩句則寫自己的抱負,氣魄宏大,抒發激蕩著勇于攀登、奮發進取的豪情,更是千古絕唱。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見。”此詩格似五律,惟平仄未諧,是用律體對偶的五言古詩,或說是古風式的律詩,其氣骨崢嶸,體勢雄渾,筆力遒勁,在詠泰山詩中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
上一篇:《明代文學·袁宏道·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之二)》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王安石·桂枝香》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