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路在何方
路者,道也。論路即論道,人生,必有其道。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感嘆:“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樹林中的路如此,人生之路亦是如此。站在一個起點上,眺望遠方,彼岸鮮花美如畫,可是,我們該往哪個方向涉足。
何所謂路?路從空間上講,是實現目的的通道;從時間上講,它是歷史的進程。在中國文化中,總有一個理想終點侯在路的那一頭。然而,路真的那么好走嗎?縱觀歷史,有的先賢走在了路的前面,為了尋找不一樣的彼岸,他們先覺,并痛苦地探索。卓越者常常孤獨,他們“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感慨“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悲憤而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路即心之所向。然何能得路哉?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前方,要走得堅定明確。站在人生起跑線上,前方是千萬條路,有康莊大道;有羊腸小徑;有平坦舒適的寬闊馬路,也有千回百轉的蜿蜒山路。路雖多不勝數,但其終點都是確定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歷史留下走寶貴的財富就是前人留下的經驗,孔孟先賢開創儒學,方有荀子、朱熹、董仲舒等大儒為“仁”追求一世。也有人另辟蹊徑,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波蘭詩人辛波斯卡擺脫宏大敘事,將生活融入詩歌獨樹一幟;魯迅跳脫出傳統章回體,創造白話小說,叩擊人性根本。可見,目標與志向便是勇敢邁步向前的條件。心至堅,路至遠。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要走得踏實堅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之路絕不會一帆風順,常面臨“八面來敵”之感,人生路上,有人偷懶耍滑、渾噩度日;有人怯懦膽顫。逃之夭夭。只有時刻把路牢牢踩在腳下,不浮不躁,方得始終。踏實堅毅才是走路的至道所在。在面對荊棘與挑戰并存的路上,三分鐘熱度并不少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以天才之軀飄飄行事,不踏實,不堅持,最后泯然眾人矣,就像劉翔所說:“堅持不一定成功,但不堅持注定是失敗。”在路上的踏實堅毅能否到達彼岸的決定因素。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心中。要走得無愧于心,人類的普世價值不是勇者通吃,而是仁者無敵。在行走時不要疲于奔命,誤入歧途,而要做到定時反省與總結,從容地走方能保持真我。為什么特朗普坐擁百億家財還競選美國總統?為什么莊子有官不享而垂釣于濮水?在我看來,皆是因為他們心中有追求,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他們走好了心中之路,也自然走好了人生之路。
上一篇:李嘉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我看人生》原創高中作文
下一篇:耿夢瑤《父親》繪景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