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六朝文學·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原文、賞析、鑒賞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2〕,亦不詳其姓字〔3〕,宅邊有五柳樹,因以
為號焉〔4〕。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5〕;每有會意〔6〕,便欣然忘食〔7〕。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8〕。造飲輒盡〔9〕,期在必醉〔10〕;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11〕。環堵蕭然〔12〕,不蔽風日,短褐穿結〔13〕,簞瓢屢空〔14〕,晏如也〔15〕。常著文章自娛〔16〕,頗示己志〔17〕。忘懷得失〔18〕,以此自終。
贊曰〔19〕: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20〕。”。其言茲若人之儔乎〔21〕 ?酬觴賦詩〔22〕,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23〕 ?
〔1〕本文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而為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物寫的一篇傳記。五柳先生這一形象的精神內涵,當然首先包括作者自己在內。
〔2〕何許:何處。
〔3〕詳:詳細知道。姓字:姓名。
〔4〕因以為號:因此而把“五柳”作為自己的別號。
〔5〕不求甚解:讀書不過分執著于字句。
〔6〕會意:心得體會。
〔7〕欣然:高興的樣子。
〔8〕或:有時。置:辦。招:打手勢叫人來,這里是相邀的意思。
〔9〕造飲輒(zhe)盡:到了親戚朋友家里去喝酒,總是把酒喝光。造:至,到。輒:就。
〔10〕期:希望。
〔11〕“既醉”二句:一喝醉就回去,一點也不把去留放在心上。曾不,一點也不。吝情,掛心,在意。
〔12〕環堵:四壁,這里指房屋。蕭然:空寂的樣子。
〔13〕短褐:粗布短衣。穿:破洞。結,補綴連結。
〔14〕簞(dan)瓢屢空:言常常缺少飲食。簞,放食物的竹制器具。瓢,飲器。
〔15〕晏如:安然自得的樣子。
〔16〕自娛:自我娛樂。
〔17〕頗示己志:很能顯示自己的志趣。
〔18〕忘懷得失:忘卻了世間的得失之情。
〔19〕贊:文章后面作者對于所記人物的評論,是史傳文章體例。
〔20〕“黔婁之妻”三句:黔婁是春秋時魯國人,清貧自守,不愿出仕。死后,曾子去吊喪,問其妻“何以為謚”。其妻說謚“康”。曾子認為黔婁在世時沒有好日子過,死時又不榮耀,不能謚“康”。其妻說:“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其謚為‘康’不亦宜乎?”(見劉向《列女傳》)戚戚,憂愁的樣子。汲汲,急于追求的樣子。
〔21〕其言:指黔婁妻說的話。一本作“極其言”、“味其言”。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儔:同類。
〔22〕酬觴:飲酒。酬:一作“銜”。
〔23〕這兩句是說: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無懷氏、葛天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說當時社會風俗淳樸,不化而自行,人民甘其食,樂其俗,心無好惡,老死不相往來(宋羅泌《路史·禪通記》)。
照一般傳記通則,傳主姓名里籍必先作交待。因為陶淵明為之作傳的傳主非通常人,所以傳記也不必遵守通則。既然作者要做隱者,其理想也是隱士,那么傳主的姓名里籍又為何不可以隱去?這是陶淵明寫作此文的高明處。此外,作者用筆極平淡自然,看似隨意揮灑,但卻正把傳主的高節和高行活畫了出來。劉熙載說此種文章非學而能,是因為“非文之難,有其胸次為難也”(《藝概》卷一)。看來寫好文章首先要做有境界的人。
上一篇:《元代文學·馬致遠·〔般涉調·耍孩兒〕借馬》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林語堂·京華煙云(存目)》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