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京華煙云(存目)》原文、賞析、鑒賞
林 語 堂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在巴黎用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曾獲諾貝爾文學獎金提名。作品所反映的是從義和團運動到“七·七”抗戰爆發近半個世紀中國沖突跌宕的歷史風云。
小說共三部。第一部《道家的女兒》,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時,在兵荒馬亂之中,姚家十歲的姑娘姚木蘭同家人失散,后由京官魯文樸接到家中。木蘭與魯家三兒子新亞被看作天賜的良緣。幾年后,姚木蘭成長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世波瀾打破了這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闖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與新亞結婚,這樣,道家的女兒成了儒家的媳婦,而木蘭心里愛的卻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的悲劇》,作者先用不少筆墨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之后,筆觸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現一幕幕悲劇:姚家長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親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姚思安自認為對家庭的職責已盡,削發改裝,走出庭院,外出云游,宣布十年后回來。
第三部《秋之歌》,描寫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占領京、滬、杭之后二十年間姚魯兩家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魯、姚兩家的第三代逐漸長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難的人群。木蘭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她感到自己雖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卻處于春季,“在晚秋的落葉之歌里含著青春的催眠曲”,小說在這種“秋之歌”中結束。
全書以道家女兒姚木蘭的半生經歷為主線,描寫了姚、魯、牛三大家族的興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歡離合。作者對這三家的態度是鮮明的:對姚家父女超是非、超名利的“為人之淳樸自然”予以贊揚;對牛家崇拜金錢和權勢,為了滿足自私、虛榮,可以喪失自己良心和人性的“常人之俗”,及魯家由于一切都循規蹈矩,只能滿足于做封建統治者附庸和工具的“雅人之俗”作了揶揄和批判。作品宣揚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通過對不同文化,不同階級的種種人生對比,揭示了“道家總是比儒家胸襟開闊”,體現了作者從傳統文化中去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尋求理想人生、理想自我的愿望。主人公姚木蘭就是作者這種愿望的代表人物。姚木蘭是作者理想的女子,作者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木蘭由于父親堅持以道家哲學觀察社會、體驗人生,盡管她生長在古老的北京,卻有一個相對自由民主的生活環境,這一環境使木蘭的個性得到了自由的發展,使她在童年時便產生了朦朧潛在的平等自由意識。這個道家的女兒最后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越來越背離了莊子的哲學,在群眾抗日的洪流中,實現著做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愿望。
作品雖然宣揚了莊子的哲學思想,但并沒因此而把中國近、現代寫成在想象的云霧中發生,并高高地超越于時間和空間的歷史,而是表現了封建王朝、官僚政治、吃人禮教的腐朽沒落,民主意識不斷高漲,民族意識迅速覺醒的歷史。林語堂在給郁達夫的信中,談到創作《京華煙云》的動機時說,“紀念全國在前線為國犧牲的勇男兒,非無所為而作也。”在作品的結尾,林語堂是用中國抗戰軍歌結束的。“上戰場,為家為國去打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鄉。”最后兩句在作品結尾處出現三次,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林語堂作為一個愛國者的胸懷。
作品在藝術上也是成功的。無論是人物刻畫還是細節描寫都是真實的,從有名有姓的九十多個人物看,上至清朝皇室的太后、皇帝,民國政府的總統、總理,北洋軍閥的狗肉將軍,北京文化界的一代宗師,下至蕓蕓眾生都刻畫得真實可信,栩栩如生。作品雖然原來用英文寫作,但不失中國小說線索分明、故事性強的特點。作品的語言精煉、風格明快。
上一篇:《三國六朝文學·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周邦彥·蘭陵王》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