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見市上有賣海棠者悵然有感》詠海棠詩鑒賞
吳芾
連年蹤跡滯江鄉,長憶吾廬萬海棠。
想得春來增絕麗,無因歸去賞芬芳。
偶然擔上逢人賣,猶記樽前為爾狂。
何日故園修舊約, 賸燒銀燭照紅妝。
這首賞花詩不寫面對奇香異葩的傾心賞玩,而是抒發對舊廬海棠一往情長的思憶,詩中對海棠的絕麗,全以虛筆渲染,卻使人愈覺其光彩照人,而生無限向往之情。
首聯,詩人先敘說自己在外多年,常思憶故居的海棠:“連年蹤跡滯江鄉,長憶吾廬萬海棠”。吳芾紹興中得第,在外為宦多年。他身滯異鄉,心中卻時有故園之思,而最能喚起他舊時生活種種懷想的,當是院中的海棠花。那海棠是美的象征,也是他早年生活的見證。他對華年的追憶,對故園風物的懷想,對親友音容的緬懷,哪一樣不牽連著故居的海棠?“連年”與“長憶”的呼應,正表現了這種感情的豐富、濃重、綿長。
下面,詩人從思憶長河中掬起三朵感情的浪花,使我們見其心跡,并看到海棠迷人的魅力。先是“想得春來增絕麗,無因歸去賞芬芳。”春回大地,百花斗艷,正值芳春開放的海棠,也當吐新芽,冒新葉,開新花,拂輕風,潤細雨,……那花姿不知多么俏麗,可自己卻不能歸去欣賞。這里詩人沒有說“春日”或“春到”,而說“春來”,一個“來”字畫出了一條思憶的線。海棠種類多,花期長,詩人園中又有“萬”株之多。那么,隨著春意的由淡而濃,這數株海棠,各逞嬌嬈,即要現出多少美景佳境!這些,詩人自然都曾經領略,因而,現在他不能不為無因歸去而深深地嘆惋。對海棠的美,詩人只用“絕麗”、“芬芳”這樣十分概括,也就十分抽象的詞語來形容,這正是因為他看得太多,感受太深,深知不管單繪出哪一個場景,都不能表現出記憶中的景象。
年年春來,年年思量,這情感是悠長的,也是平緩的;而遇到偶然的觸發,情感的波瀾就要很大了:“偶然擔上逢人賣,猶記樽前為爾狂。”詩人偶然地在市上看到出賣的海棠,不禁被帶回往日飲酒賞花的生活場景中。他面對擔上海棠,簡直要向它傾吐衷腸了。“猶記”,說明印象十分清晰。而“為爾狂”三字,感情又多么深摯,多么熱烈。用“爾”字稱呼,仿佛海棠是一位含情解語的故知,“狂”字,更寫出賞花、愛花的顛狂之態。
這美好的回憶進而引出更美好的向往:“何日故園修舊約,膭燒銀燭照紅妝。”詩人思憶海棠的情感引而益發,他盼望著,哪一天能回到故園去,重循舊約,那時,他要手稟銀燭,盡賞海棠的美麗花容。這兩句仍如詩人面對擔上海棠的喃喃輕語。要重循舊約,出語平平,可這期許中包含著雙方的多少默契! 既是相約,就是說以往已經實踐過多次了,看來海棠對于詩人真是一位含情解語的故知了。或許是以前就這樣做過,也許是久別的思憶在作者心中喚起了更深的情感,他現在已經想好,他日回到故園后,要盡情地觀賞海棠,白日賞之不足,晚上還要銀燭高照,而且直至燭光燒盡。詩人在結句給我們留下了秉燭賞花的鏡頭,花的絕麗,賞花人的癡狂,都表達盡至。秉燭賞花的構思,前人常有,白居易、李商隱等都有過此類的詩句。此詩所本恐是蘇軾“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之句。但“高燒”,變為“膭燒”,蘇詩見得情盛,吳詩顯出情深。“紅妝”的比喻,近于熟濫。但蘇詩有“睡”字鋪墊,便別有意趣,自是新穎獨到之筆。而吳詩的鋪墊更為細密。請想,那久久思憶,可吐以“卿卿”之語,又能許以重修舊約之期的“絕麗”,不儼然就是一位紅妝熠熠的佳人么?
這首詩寫得極清淡,但正如醇酒,其味酌而愈出。詩篇圍繞著海棠。寫往昔的思憶,寫眼前的偶見,寫明日的期盼。這里的海棠花不是詩人隨意玩賞的點綴之物,而是融入他的生活和情感之中,牽系他的過去,也牽系他的未來的美的象征。從海棠引起的嘆恨與向往中可以窺見詩人心靈的一隅;而詩人的一縷惆悵,雖然細細的,卻可以潛入每一個讀者的心中,喚起人們對生活的某種思憶。
再從詠花一面看,海棠也貫于全篇,但不見花姿,唯有花魂。詩人思憶向往中的幾番傾倒是極好的渲染,足以使人盡想其嬌麗香艷。這正所謂背面敷粉,了無痕跡,而愈見其空靈玄妙的韻味。
上一篇:王十朋《點絳唇嘉香海棠》詠海棠詩賞析
下一篇:李流謙《于飛樂為海棠作》詠海棠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