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癥狀:女兒被大家孤立起來
一位母親落座心理咨詢室之后,先給我看了女兒兩天前發給她的短信:媽媽,我受不了了,我被同學徹底孤立了,我學不下去了,我很難受,我想回家……
“事情是這樣的。”女孩母親解釋說,“女兒在班上跟一個女孩很好,她們兩個形影不離,無話不說。兩個人在一起聊天的時候,那個女孩常常議論別的女同學,我女兒也就跟著說,比如,那個女孩說,誰誰好貪小便宜,我女兒就說,對,那次她跟我借了兩元錢就沒有還;那個女孩說,誰誰好在男生面前賣乖,我女兒說,對,那次我看見她跟一個男生說說笑笑……就這樣,那個女孩議論同學,我女兒就隨聲附和跟著說。由于兩個人經常在一起,大概議論同學的情況不是一次兩次,被議論的同學也不是一個兩個。后來,我也說不清什么原因,反正女兒和那個女孩有了矛盾,兩個人關系鬧得不好了。讓人沒想到的是,那個女孩‘惡人先告狀’,把她們兩個一起議論別人的時候我女兒隨聲附和說的話,都給說出去了,不僅告訴了當事人,而且告訴了全班同學,我估計還會有添油加醋。這下,全班的女孩對我女兒都很不滿,都很排斥,都不愿意和女兒在一起了。就這樣,女兒被大家孤立起來,每天出來進去就她一個人,沒有人和她說話,沒有人和她同行,這樣孤零零的還不算,還有一些女孩奚落她,諷刺她。回家后女兒說,她現在很孤獨,很害怕,很難受,簡直受不了了,上課也學習不進去了,我讓她來咨詢,她還不愿意……”
“您說,現在這種情況我該怎樣幫助女兒,該怎樣和女兒談?”最后,女孩母親把這樣一個問題擺在我面前。
心理把脈:未考慮孩子的理解
“您是怎么和孩子談的呢?”我這樣以問代答絕非“踢皮球”,我知道女孩母親一定和女孩談過,只是不敢肯定究竟怎樣談才好。聽聽她和女孩交流的情況,更有助于幫助她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行對策。
女孩母親說:“聽了女兒的事情后,我跟女兒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吃一塹長一智,以后記住教訓吧。”
“這樣和孩子談了之后效果怎樣?”我問。
“沒效果,不管用,而且,我看女兒反而心情更不好了,更難受了。”女孩母親愁苦地說。
我表示了理解:“看來這樣和孩子談不行,那您還嘗試過怎樣和孩子談呢?”
“我還和孩子說,要學會寬容別人,要寬容別人的缺點,也要寬容那個同學……”
“這樣談的效果呢?”
“效果稍微好一些,但還是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女兒還是心情不好……”
“那就是說,這樣談還不是很對癥。”我啟發說,“那么,究竟該怎樣和孩子談好呢?”
女孩母親說出了最后的一招:“實在沒有辦法了,最后我就說,就怪你自己,就怪你自己,你還不好受?誰讓你背后議論別人?”
“這樣和孩子談,效果怎樣?”我表示了強烈的關注。
“沒想到這樣一來,女兒的心情反而平靜了好些。這不,今天剛剛上學去了,我才到您這里來。”女孩母親不無困惑地說,“我起初怕這樣責備,女兒會受不了,沒想到這樣談,她反而心情好多了。為什么前面的那樣談沒有什么效果,這樣談效果還不錯呢?您說我以后該跟女兒怎樣交流這樣的問題?”
這對母女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成人說給孩子的話一定要當心,要考慮孩子怎樣理解。有時候,成人說的話,從成人角度說可能沒錯甚至很有道理,但是,從孩子角度說未必妥當。因為孩子聽了成人的話,他們大腦接收處理后,會出現與成人的預期完全不同的理解,孩子越小越會這樣。
心理處方:帶動女孩的自我反思
這是因為,人們理解別人的話都離不開自己的已有經驗,就是說,人們都是用頭腦里的已有經驗,對別人的話進行加工處理,形成自己的理解的。由于孩子和成人年齡的不同,就帶來經驗的不同,因而對一些話就會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女孩母親第一次的說法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原本不錯的話,在女孩大腦加工之后形成的理解可能是“人是不可靠的”,“是別人在傷害我”,第二次的說法是“要學會寬容別人,也要寬容那個同學”,這原本也不錯的話,女孩大腦加工后形成的理解可能是“說到底還是別人的不對,還是別人不好”。
因此,這兩種談法在女孩心理上產生的反應,都是別人對不起自己,因而內心除了抱怨別人,根本沒有自我反思,再加上母親對女孩情緒過度關注,也就讓女孩難于走出消極的情緒狀態。
女孩母親最后的說法是“誰讓你背后議論別人”,才推動了女孩的自我反思。不難理解,如果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議論別人,就往往很難分清誰先誰后,誰議論誰附和。即便你確實每次都是隨聲附和,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有必須反思的地方。
由于女孩母親自己最后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也就帶動了女孩的自我反思。而自我反思,常常是恢復理性穩定情緒的重要心理前提。女孩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情緒得到了調控,因而心態有所好轉,終于可以上學了。
看來,成人和孩子說話,特別是和小孩子說話,真的是要好好當心呦。
【馬老師微語錄】成人說給孩子的話一定要當心,要考慮孩子怎樣理解。
上一篇:孩子有強迫癥怎么辦
下一篇:孩子之間鬧矛盾怎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