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癥狀:總看到消極的東西
這一天,電話預約后一位母親陪兒子從很遠的外省,來到心理健康中心。
母親介紹說:孩子小時候很好,很出色,但是,初三的時候因為上網,學習成績滑坡了,勉強上了高中,現在正在上高二。應該說是個懂事明理的孩子。可就是總看到身邊消極的東西,總看到陰暗的東西,看不到陽光的東西。您快幫幫孩子吧!
男孩比較善于表達,他說:“我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就是改造社會。這個社會很不公平。學校里也是這樣,老師對學生就不公平。我聽說,交補課費的時候,一位家長交給老師的是個整數,多余的幾十塊錢老師干脆沒退還。有一次,老師多收了我60元錢,過后我要才給我。還有,同學也都是那么粗俗,沒有共同語言。感覺身邊沒有一個人能理解我。對了,前天早自習我趴在桌上睡覺,老師讓我起來,我沒起來,老師就嚴肅地批評我,叫我反省。您說這叫什么事兒?還有沒有自由?不是說美國的學校都很自由嗎?您說,社會怎么這樣,人們怎么這樣……”
我一直靜靜地聽,直到男孩停止了訴說抬頭看我。我這才笑著開口道:“你遠道來訪,就是和馬老師討論這些問題的嗎?”
男孩也笑了,搖頭說:“不是,不是。”
“那么,你是為什么來訪?可以用一句話告訴馬老師嗎?”我引導說。
“我要有力量,我要上大學,可是,我靜不下心來。”
“你的意思是說,剛才的這些思慮讓你不能安心學習,讓你感到很困擾?”
“對,對,您說我這是怎么了?”男孩渴求地看著我。
心理把脈:用消極的眼光看問題
為了促進男孩的自我領悟,我給男孩講了下面的故事。
一位女主人喬遷新居。當天晚上,還沒收拾完畢,突然停電了,室內一片漆黑。黑暗中女主人剛剛摸到蠟燭,偏偏這個時候門外傳來了“篤篤”的敲門聲。心煩的女主人打開門一看,原來是一個小男孩,他仰著臉,背著手,怯生生地問:“阿姨,您家有蠟燭嗎?”怎么,我剛搬來的頭一天,鄰居就讓孩子來借東西,這不是欺負新來的嗎?今天借給他們蠟燭,明天還不來借蔥?后天還不來借蒜?這還行!想到這里,女主人不覺心生怨氣。于是對男孩說:“哎呀,真不巧,阿姨剛搬來,沒準備蠟燭。”說完就準備關門了。就在此刻,小男孩變戲法似的從背后抽出手,高高舉起一支蠟燭,說:“阿姨,您看,怕您沒有準備,媽媽讓我送來的。”面對此情此景,頓時女主人深感愧疚,心中的怨氣沒有了。
男孩確實是個很有頭腦的男孩,稍加思索就開始談自己的體會說:同樣的人和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看法,也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我過去總是心態消極,所以總是用消極的眼光看問題,所以看不到生活的陽光。
我肯定了男孩的領悟,然后指導男孩嘗試換個角度從積極面看問題。就男孩說的老師沒有找零錢的實例,我引導說:買東西有忘記給錢的時候,賣東西也有忘記收錢的時候,家長和老師正在談話的過程中,老師當時沒有及時找零錢,談話結束的時候也難免忘找了。不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嗎?
接下來,我讓男孩自己重新分析一下老師多收他60元錢的問題。男孩想了想說:那也是一次交書款,老師應該找我60元,當時沒錢找。過兩天我問老師,老師讓我看記錄上已經找給我了。這也可能是把錢找給別人了,卻記在我的賬上了。如果是這樣,老師后來把60月錢找給我,也許就自己吃虧了,這簡直是老師的大度了。
然后,我又提出了早自習和老師沖突的問題,請男孩換個角度思考一下。男孩想了想說:早自習不應該趴在桌上睡覺,即使真的困了,也該和老師好好說。更何況,老師也是為了我好。這樣想來,也就不該抱怨別人。
男孩體驗到了換個角度看問題的那種積極地感受,因而第一次興奮地露出了發自心底的笑容。為了強化效果,我建議男孩回去后繼續把一些問題嘗試換個角度看。
第二天,男孩在媽媽陪同下如約再次來訪。男孩說把幾個問題嘗試換了角度看,都有了積極的感受和體驗。最后又問道:我為什么過去總是抱怨別人呢?
我對男孩表示了充分的肯定:這是你問題的關鍵所在。你不是故意要與人為敵,是你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用心理學的話說就是,大凡不能接納周圍現實的人,都是沒有能夠接納自我,內心的自我體驗是消極的,對自己的現狀是不滿意的。男孩承認確實有過曾經的輝煌。正是由于曾經的輝煌不再,男孩不能接受現實的自我,不滿意自己的現狀了。
一個人不滿意自我的時候,就容易外歸因,就是說,容易把這種心態投射到外界,對外面的世界感到不滿,看什么什么不好,看誰誰有毛病。這幾乎是一個普遍規律。一個人不滿意自己,他所以要抱怨別人,就是通過把不滿投射到別人身上,來逃避自己的責任,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但是,這種“好處”只是暫時的,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且還會給自己制造更大的痛苦。
心理處方:行動起來發展自我
男孩意識到要改變自己,這是可喜的進展。要想徹底拯救自己,關鍵的是換一種心理對策,把外歸因換成內歸因,也就是,深刻反思自我,積極發展自我。
男孩說完,又提出了更為關切的問題,“那我以后具體該怎么辦呢?”
男孩開始關注這個問題,這本身就是自救之路上前進了一大步。幫助當事人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是心理咨詢應有的目標之一。于是,我引到男孩來制定“自我行動方案”。我建議,為了促進行動的積極性,制定行動方案應堅持三個原則:一個是少,就是每次確定的行動目標不要多,最好一次一個;一個是小,就是每次確定的行動目標要具體再具體,便于檢驗;一個是低,就是對這個目標要求標準要低。比如,行動方案開始就確定“按時起床”這樣一個目標,這就做到了少、小、低的原則,就容易行動起來,容易堅持下去。這樣,逐漸添加其他目標,循序漸進,逐漸發展。慢慢地,也就重新塑造了一個滿意的自我。為了保證行動方案的效果,還需要做好記錄,以便自我監控。溝通至此,男孩重新找到了自信。
最后,我和男孩的母親做了交流,大致介紹了男孩的問題性質。然后我分析說,男孩所以看不到生活的陽光,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之外,可能還有家庭方面的原因。男孩的母親也有所反思,認為自己由于家庭生活的一些不如意,比如夫妻矛盾,也讓自己對生活有較多的消極看法,無形中對孩子產生了消極影響。這確實是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父母在人際關系上積極地看待生活,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心里就會有陽光。經過溝通,男孩的母親表示一定要改變自己,學會積極地看待生活。
不久,男孩又打來電話告訴我:行動方案第一周的目標是按時起床,效果很好,第二周的目標是不逃課,也堅持下來了,第三周準備添加新的目標是上課不睡覺,自己有信心繼續下去。最后男孩頗有感慨地說,真是奇怪了,自己好起來了,感到老師和同學也好起來了。非常欣慰男孩有這樣感悟。
【馬老師微語錄】一個人不滿意自我的時候,就容易對外面的世界感到不滿,看什么什么不好,看誰誰有毛病。
上一篇:孩子早戀了怎么辦
下一篇:孩子有強迫癥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