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的人知道善詩他人
當我們把鮮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團想拋向別人時,弄臟手的是我們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心存好意、身行好事,遇干戈化玉帛。
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說明了不會善待他人的人的處世態度,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有兩位武士走入森林里,看到一棵樹下有一塊盾牌。第一位武士看到盾牌是金色的,而第二位武士看到的卻是銀色的。
“這是金盾牌!”
“這是銀盾牌!”
兩人各執一詞為此爭吵不休,后來拔出劍來準備一決勝負。他們殺得天昏地暗,整整廝殺了幾天都分不出勝負,當兩人累得坐在地上喘息時才發現,盾牌的正面是金色的,反面是銀色的,原來這是個雙面盾牌。
可見,他們不懂得善待對方,為了無謂的是非曲直浪費了精力。
堅持己見,不懂得善待他人的人沒有平和之心。世事萬物都不是絕對的,一切的是非曲直遠沒有善待他人重要,臺灣著名作家柏楊先生說,“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如果在白紙與黑點面前,只注意黑點而忽略了整張白紙,那么,你的眼中就是一個黑色的世界。”
善待他人的人首先自己的內心是澄澈和光明磊落的,這樣在被他人誤解的時候才能坦然一笑,受委屈的時候才能頷首不語,即使吃了虧也會對人充滿善意。因為,他們的心里容得下別人,受得了委屈,他們懂得幸福的真諦,他們懂得如何善待他人。
人與人相知,靠的是誠意;人與人相處,靠的是信任;人與人相交,靠的是真心。與人相處,要欣賞他人的優點,盡量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對他人行善意,不斤斤計較,只有這樣,才會擁有融洽的人際關系。而善待他人,不僅會減少人與人之間火藥味,不會出現硝煙彌漫的戰局,同時會豐富自己的知識、見解,在自己困難時得到他人伸出的援手。
好關系總是與善待他人的人相伴,溫和謙遜總是與高尚的人相伴。善待他人的人以“利他”為首任,有著博愛的同情心。善待他人,像一縷真情的清風,像一份美好的禮物,像一座理解的橋梁,更像人世間怒放的鮮花。
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時,便決定把家產分給3個兒子,但在分財產之前,他要3個兒子去游歷天下。臨行前,富商告訴孩子們:“你們一年后回到這里,告訴我你們在這一年內,所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財產只有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個孩子,才能得到。”
一年過去后,3個兒子回到父親跟前,報告這一年來的所獲。
老大說:“在我游歷期間,曾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將一袋金幣交給我保管。后來他不幸過世,我將金幣原封不動地交還給他的家人。”父親說:“你做得很好,但誠實是你應有的品德,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老二接著說:“我旅行到一個貧窮的村落,見到一個衣衫破舊的小乞丐不幸掉進河里,我立即跳下馬,奮不顧身地跳進河里救起那個小乞丐。”父親說:“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應盡的責任,還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老三遲疑地說:“我有一個仇人,他千方百計地陷害我,有好幾次,我差點死在他的手中。在我旅行途中,有一個夜晚,我獨自騎馬走在懸崖邊,發現我的仇人正睡在崖邊的一棵樹旁,我只要輕輕一腳,就能把他踢下懸崖。但我沒這么做,我叫醒他,讓他繼續趕路。這實在不算做了什么大事……”父親說:“孩子,能幫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且神圣的事,你辦到了,來,我把所有的產業都給你。”
懂得善待他人的人是高尚的,因為,善良是一種美德,善待他人需要胸懷;善待他人會無私地幫助他人、團結他人,懂得借鑒他人的智慧、學習他人的長處;善待他人,會以真誠和愛心回饋社會,回應他人。所以說善待他人的人不只是讓別人溫暖,也讓自己幸福。
不是總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是總以為世界與你為敵,善待他人會讓你覺得世界溫暖如春,生命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當一個人很自然地去善待別人時,每一天都會過得很舒心。
有人向一位智者請教:“受人傷害了該怎么辦?”
“原諒傷害你的人。”智者說。
“這樣,未免太便宜他了!”這人說。
智者反問:“你真的相信,自己氣得越久,對他的折磨就越厲害?”
“至少我不會讓他好過。”這人又說。
“假如你拋給對方一袋垃圾,雖然給他了,但是你一樣聞到了垃圾的臭味。”智者說,“緊握著憤怒不放,就像是自己扛著臭垃圾,這不是很可笑嗎?以怨報怨,怨永遠存在,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而以寬容對怨,怨自然消失;以寬容對恨,恨自然消失。因此,一個人想報復別人,最終受到傷害的必然是你自己,既然如此,何不更豁達一些,寬容一些呢?這樣大家都是幸福的。”
善待他人要有寬容的心,要有把仇恨變成幸福的花的胸懷。
有人問過蘇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那么你說天與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
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說:“三尺!”
那人不以為然:“我們每個人都幾尺高,天與地之間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蒼穹?”
蘇格拉底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想長立于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人要學會善待他人,必須先學會換角度看問題,因為如果你不懂得換角度看問題,你就會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大局,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善待他人,總盯著他人的缺點,你就會成為人人都不好只有你好的人,如果長此以往,就算你取得了成功,你也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
魏國邊境靠近楚國的地方有一個小縣,一個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這個小縣去做縣令。兩國交界的地方住著兩國的村民,村民們都喜歡種瓜。有一年春天,兩國的村民又都種下了瓜種。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長得很慢。魏國的一些村民擔心這樣旱下去會影響收成,就組織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澆瓜。
連續澆了幾天,魏國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長勢明顯好起來,比楚國村民種的瓜苗要高不少。楚國的村民看到魏國村民種的瓜長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村民們氣憤不己,跑到縣令宋就那兒告狀,嚷嚷也去踩楚人瓜地。
宋縣令忙請村民們坐下,然后對他們說:“我看,你們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地。”
村民們氣憤至極,哪里聽得進去,紛紛嚷道:“難道我們怕他們不成,為什么讓他們如此欺負我們?”
宋就搖搖頭,耐心地說:“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復,最多解解心頭之恨,可是,以后呢?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如此下去,雙方互相破壞,誰都不會得到一個瓜的收獲,不如你們以大度的心態讓他們知道他們做了不好的事,這樣就能把仇恨的種子變成幸福的花朵。”
“那我們該怎么做?”村民們皺緊眉頭問。
宋就說:“你們每天晚上去幫他們澆地,結果怎樣,你們自己會看到。”
村民們按宋縣令的意思去做,不久,楚國的村民發現魏國村民不但不記恨他們,反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
這件事后來被楚國邊境的縣令知道了,便將此事上報楚王。楚王原本對魏國虎視眈眈,聽了此事,深受觸動,甚覺不安。于是,主動與魏國和好,并送去很多禮物,對魏國有如此好的官員和國民表示贊賞。
“心至善,情至誠,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而事事與人爭高下、較長短。一味地剛強、一味地強撐,只會與人結怨,傷害自己、傷害別人,與幸福失之交臂。
上一篇:舍得無論喜歡不喜歡
下一篇:計較是人生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