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較是人生的絆腳石
常有人感嘆活得真累,精神上的壓力真大,心理上的負擔真重。為什么他們會有如此感覺呢?原因不一而足,但其中有一點就是他們讓攀比發展成了毒瘤,成了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絆腳石。在放大了的攀比中、長期的攀比中,他們早已忘記幸福為何物了,快樂為何物了。
攀比是人類的一種正常心理,偶有攀比,可促使人進步,爭強好勝,但攀比不加控制,甚至盲目地攀比,不僅讓人無法得到進步,甚至可發展成嫉妒等負面的東西。比如,愛攀比的人計較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項目,計較為什么老板夸贊別人永遠多于自己;計較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月月得到的薪酬卻比別人少;計較同事為什么比自己強,得了自己的好處卻不來照顧自己……攀比既不能讓人心胸豁達,又造成不能和別人平易相處的惡習。
人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和別人比不如和自己比。桌子上有一堆蘋果,人們并不在意這堆蘋果有多少,而是在意分到自己手里的有多少;單位有一攤子事,人們并不在意這攤子事有多少,而是在意自己干了多少。一個人即便有大智慧,如果有攀比惡習,大智慧也會變成小聰明。有人說,比較也是人的正常心理,是的,人只有擁有健康的“比較”心理,才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樂觀地對待生活。
平和是戰勝攀比的利器。平和的心能厚德載物,推功攬過,能屈能伸。平和的人不與人攀比,他們“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居軒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處林泉之下,須懷廊廟之經綸”。平和的心就像生命巨畫中簡單的幾筆線條,有著疏疏朗朗的淡泊;就像生命意境中的一輪薄月,有著清清涼涼的寧靜,有著生命中令人回味無窮的蘊味。因此,天地間有幸福,于平和處得到,人生有“大疲憊”,只因互相攀比。
一個人指著幾十盆青松要別人辨認出哪些是真松、哪些是假松。有個人很快辨出了真假。旁人問其原因,他說:“這很簡單,只要細看枝葉,凡有小蟲眼兒的,一定是真松。”這就叫無疵不真。
辨物如此,識人也一樣。
人無完人,所以,不要斤斤計較苛求別人,求全責備是待人的大忌,對人對事過于斤斤計較,總將眼光盯著痛處,盯著黑暗,使自己看不到光明,也就不會感到他人的優點。
有一位女子婚后總感到不幸福,她用各種借口在父母面前訴說丈夫的不是,父親聽完后連連搖頭,他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了一個黑點,然后問女兒:“你看,這是什么?”
女兒答道:“黑點。”
“你再仔細看看。”
女兒仍是回答:“還是黑點呀。”
父親說:“難道除了黑點,你就沒看見還有這么大一張白紙嗎?別斤斤計較于這個黑點,好好看看這張白紙。”女兒點了點頭,神情有些茫然。
回到家中,她仍然在想白紙與黑點的事情,后來她從中領悟到了一個道理:天地很大,不能只盯著某一東西,斤斤計較了就會不幸福。
這名女子慢慢發現自己的丈夫有許許多多的優點,這時她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感到不幸福是太斤斤計較的原因,并不是丈夫不好,而是自己的眼睛里,看到的只是丈夫的缺點,而看不到丈夫的優點。
所以,與其斤斤計較于生活中的“黑點”,不如好好在生活的“白紙”上尋找幸福。
還有一個佛教的小故事,說明了斤斤計較不快樂的道理:
有一天,一位法師到了某個地方,正要開門進去,卻沒有想到迎面撞進來了一位彪形大漢。由于這位大漢使的力氣過猛,只聽得“嘭”的一聲,正巧碰到了法師的眼鏡上,而眼鏡又把法師的眼皮碰青了,然后掉在地上,鏡片摔得粉碎。而這個滿臉絡腮胡撞人的大漢,卻沒有絲毫愧疚的表情,反而理直氣壯地說:“誰叫你戴眼鏡的?”法師并沒有和那位大漢講什么道理,而是以微笑來面對他的無理。大漢心里覺得挺奇怪,于是就問:“喂!法師,我把你的眼鏡碰碎了,你為什么不生氣?”
法師微微一笑說:“我為什么要生氣呢?生氣只會把事情鬧大而已。如果我生氣,和你斤斤計較,打斗動粗,仍然不能把事情化解,也不能使破碎的眼鏡復原,又不能讓臉上的瘀青立刻消失。所以我認為不值得和你斤斤計較。”
生活中常常困擾你的,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戰,而是諸如攀比、計較之類的事。雖然出現的現象各種各樣,但卻能消耗一個人極大的精力。伏爾泰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是的,無論是攀比,還是斤斤計較,其付出的代價都巨大無比——失去朋友、真情、愛心、幸福……而一旦付出,再想擁有難上加難。因為世上沒有后悔藥。
所以,在我們平時的人際交往中,盡管攀比和計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然而,我們在遇到這類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打開心胸,千萬不要受此類事情的影響,讓原本不錯的心情變得消沉。人生短暫,攀比、斤斤計較都是在浪費幸福的時光。
上一篇:舍得的人知道善詩他人
下一篇:讓熱情再多一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