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無論喜歡不喜歡
很多人認為舍得是以一定的心理期待為前提的,即當這種期待獲得滿足和平衡時,就會產生一種舍得感,而不舍得是因為心中得不到滿足所以舍不得,但總體說來,舍得無論喜歡不喜歡。
人的一生常處于選擇之中:選擇哪一所學校讀書?選擇哪一種職業工作?選擇和什么樣的愛人成家……這些都可以顯示出一個人成熟與否,同時也決定著他的舍得觀。如果選擇不對,就會面臨種種傷腦筋的事情,甚至不幸和痛苦也會接踵而至。
有一個煩惱少年終日不知到底怎樣才能尋找到幸福,為此他郁郁寡歡。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只見一片綠草叢中,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悠揚的牧笛,逍遙自在。
煩惱少年走上前去詢問:“你能教給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解脫煩惱?嘻嘻!你學我吧,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煩惱也沒有了。”牧童說。
煩惱少年試了試,不靈。
于是他又繼續尋找。走啊走啊,不知不覺來到一條河邊。岸上垂柳成蔭,一位老翁坐在柳蔭下,手持一根釣竿,正在垂釣。他神情怡然,自得其樂。
煩惱少年走上前去詢問:“請問老伯,您能賜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老翁看了一眼面前憂郁的少年,慢聲慢氣地說:“來吧,孩子,跟我一起釣魚,保管你沒有煩惱。”
煩惱少年試了試,還是不靈。
于是,他又繼續尋找。不久,他又遇到一位在路邊石板上獨自下棋的老大爺。煩惱少年上前請教解脫煩惱的方法。
“你繼續向前走吧,前面有一個廟,廟里有一個高僧,他一定會教給你要的方法。”老人一邊說,一邊獨自下著棋。
到了前面的廟里,果然見一位老僧獨坐其中。煩惱少年深深鞠了一個躬,向老僧說明來意。
老僧微笑著捻捻念珠,問道:“這么說你是來尋找解脫煩惱的方法的?”
“對對對!懇請師父不吝賜教,指點迷津。”煩惱少年說。
老僧笑著說道:“請回答我的提問。”
“師父請講。”
“有什么捆住你了嗎?”老僧問。
“……沒有。”煩惱少年先是愕然,而后回答。
“既然沒有東西捆住你,又談何解脫呢?只要好好做自己應該做的、喜歡做的就行了。”老僧說完,閉上了眼睛,不再說話。
煩惱少年先是一愣,后恍然大悟:“是呀,又沒有什么東西捆綁我,我又何須尋求解脫呢?我只要像大家一樣做自己應該做的、喜歡的事就行了!”
這個故事的結局可想而知,煩惱少年不再煩惱,他發現自己以往是無病呻吟,他再也不為所謂煩惱之事而憂慮了。
“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才不會留下遺憾呢?也許做到兩條就夠了。第一條,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第二條,想辦法讓自己快樂。”美國著名思想家漢德·泰萊的這兩條準則,被許多美國人信奉為人生快樂的信條。
有個人做過十幾種不同的工作,當過老師、開過餐館、做過流水線工人、搞過裝修、投資過房地產……最后都以失敗告終。一次,他和一位老者聊起了自己的不幸之事。
“你說,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命運?”那人問。
“當然有。”老者答。
“既然有,那奮斗還有什么用?我注定就是個不幸的人。”那人說。
老者笑而不答,他抓起這人的左手,先說了手上有生命線、幸福線之類的話,然后讓這人舉起左手并攥成拳頭。
當這人拳頭攥緊之后,老者問他:“那些命運線、幸福線在哪里?”
他機械地答道:“在我的手中啊。”
“是啊,既然在你自己的手中,那你自己去改變命運吧。”
這人恍然大悟,原來改變命運仍在自己。此后,這個信念一直幫助他走到今天做了一個成功的人。
威廉·考伯說過:真正的人生來自于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自己熱愛的事業和目標的追求之中。人幸福不幸福全在是否為自己熱愛的事業和人生目標奮斗。一個人,只有找到了熱愛的事業和生活的目標,然后充滿信念去追求,才能夠活得很幸福。
世間有許多滋潤心靈的美好事物,春風、細雨、皎潔的月光、燦爛的星輝、意志,還有夢想,只要你能用欣賞的眼光來感受,你就能體會到幸福感。不要老是想著壓力和煩惱,不要總對自己的追求怨聲載道!利與弊,成與敗,都只是暫時的狀態,明白了這一點,抱怨就會少一些,心態就會平靜一些。
生活中,經常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為什么我沒有別人幸運?”這些人的心永遠很累,經常被一些綿綿如絲、密密似雨的憂愁和煩惱包裹著,不滿也與他們結下了“不解之緣”,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煩惱和痛苦。其實,人在生活中,需要坦蕩灑脫和寵辱不驚的做人準則,需要時刻保持一顆敢舍會舍的心,這樣才能樂觀地面對一切,才能有豁達大度和從容不迫的心態,才能與幸福結緣。
在每個人的人生中,不可能總是“事事如意”、“心想事成”,而是時常與“事與愿違”、“只差了一點”相伴。因此,在經歷磨難和坎坷際遇時,能真正做到不抱怨、不嘆氣的人不多。人要保持一顆淡定的心,而不抱怨、不委屈需要有經歷成功、失敗、得寵、受辱、幸福、痛苦的準備,因為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歷程。人不要總是唉聲嘆氣,世界上的事是公正的,更是慷慨的,越是唉聲嘆氣越得不到上天的眷顧,相反,努力奮斗,機遇就會來叩門。
有個人剛買了一瓶好酒,拿在手里騎上自行車往回走。不料側面來了一輛汽車,他急忙躲閃,酒瓶從手中掉了下去,摔了個粉碎。
這個人沒有朝破碎的瓶子看一眼,也沒有追趕著汽車理論,而是調轉身子又去商店買了一瓶酒。商店老板不解地問他:“這么貴的酒打了,你還險些被車撞傷,你就這樣忍了,你不生氣嗎?”
這個人微微一笑說:“有這個必要嗎?你再怎么生氣,酒不也還是摔碎了嗎?即使我追上去評理,又能怎么樣呢?與人口角爭論,除了徒增煩惱之外,還能帶來什么呢?與其那樣,還不如不生氣再買一瓶,讓自己少一些不愉快,為什么要讓無可挽回的東西再給自己增添煩惱呢。自己化解了麻煩,再對比快樂的心情,打碎的酒可就不值一提了。”
這個人的想法包含了一種舍與得的智慧,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智慧,生活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是不多的。這個人在不抱怨的同時馬上做出了另一個決定——再買一瓶酒,以這種拿得起放得下的態度對待人生,不是掌握了生活的真諦嗎?
試想一下,生活中,有多少人為不可挽回的失敗或者得失而煩惱?如果這些煩惱、得失能改變既定事實,抱怨也許不失為一種高明的做法,然而,當這一切都于事無補時,與其生氣、抱怨,或者多一些煩惱,不如馬上將它們忘掉,想辦法彌補損失,想辦法解決問題。
幾乎所有的人會在生活中遇到或大或小的“不幸”,然而真正不幸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該怎樣做才能順利的度過這些個人生活中遭遇的“不幸”。一些人不知道如何克服“不幸”,也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的苦悶的心情立刻消失,他們以為不滿和抱怨能解決問題。實際上,偶爾的不滿和抱怨以及悲觀的情緒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不滿和抱怨不停,悲觀心情不改變,這終將影響一個人今后的生活和心態,不滿和抱怨以及悲觀會成為一種常態的心理。
因此,要克服不滿和愛抱怨的消極心態,首先要認識到坎坷和困境是生活的常態,但它們不會永遠存在。有些人把短暫的坎坷或一段時間的困境看作是永遠揮之不去的怪物,這是在時間上把坎坷、困境無限延長,從而使自己束縛于消極的心態不能自拔。
人要認識到坎坷、困境不會永遠長存,要學會迅速擺脫愛抱怨、有悲觀心態的壞習慣。還有,人要認識到困難不是不能克服的。有些人把困難看得比天還大,這是在空間方面把困難無限擴大化,從而使自己籠罩在困難的陰影里看不到光明。其實,困境、困難都是不會長久存在的,遠離抱怨,想辦法去克服困難才是積極的做法。
德國人愛說的一句話是:“即使世界明天毀滅,我也要在今天種下我的葡萄樹。”所以,我們要樹立不抱怨的信念,要有不管境遇如何始終懷有樂觀的心情。遠離抱怨,讓抱怨少一些,讓幸福多一些,當然,如果你能一直追求不抱怨的人生,那你天天都會發現幸福的樂趣。
上一篇:舍得之間藏智慧
下一篇:舍得的人知道善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