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無物,心情才會舒暢
在日常生活中,在生存競爭的巨大壓力下、在名與利的多重誘惑下,很多人養成了自私、貪欲、癡迷、浮躁、報復、好勝、狂妄等種種不良心態,當心中裝滿了成見的時候,他們就不能客觀地看待一些問題了。狂熱追求名利財富的人,很多的欲望壓在心中,常常累了不知道要休息,餓了也不去好好地吃頓飯,為人心機重重,不能享受生活中的樂趣。
佛家有個禪語叫做“成見不空”,就是說人心里不要有成見和任何雜念,心外無物,心情才可以舒暢。運用到現實中,我們對待生活要化繁為簡,經常“清空”心中的雜念,這樣才能暢快地生活。
我們必須在人生的旅途中扔下一些心理“包袱”。事實上,如果我們的心中沒有成見,沒有偏見,沒有心機,沒有名利,我們所看到、所聽到、所欣賞、所品味的世界就將是真真實實、明明白白的,我們就能夠感受到內心的自在。
那么,什么是“心無外物”呢?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來描述就是無為、不爭、不貪、知足,具體來說,就是得到榮譽不驕傲,被誹謗了不惱怒,得到名利不自傲,失去錢財不憂慮。換言之,就是把所有事情都當做一種常態去對待,吃飯好好吃,睡覺好好睡,做事當認真,為人不計較等。
有位學者,來到南隱禪師處,專程請教什么叫“禪”。
禪師以茶水招待學者,倒滿杯子時并未停止,仍然繼續注入。眼看茶水不停外溢,學者實在忍不住了,就說道:“禪師!茶已經漫出來了,請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說道:“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你心中滿是看法與想法,如果你不先把自己心里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當一個人心里存在一種想法的時候,就非常難做到正確認識一件事物,這就類似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嫉妒、疑惑、雜念、妄想、煩惱等,有時候會無所適從,其實只要“放下”,做到“心外無物”,心情就可以舒暢,我們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23歲的圍棋選手林海峰在名人戰中挑戰坂田榮男,首局敗北后,林海峰失去自信,他去找老師吳清源請教。
吳清源說:“你現在最需要的是心中什么都不想。你23歲就挑戰名人,這已經是多少人夢寐以求也達不到的成就了,你還有什么放不開的呢?”言畢,吳清源題寫了一幅“平常心”的字送給弟子,林海峰由此大悟,隨后連勝三局,坂田扳回一局后,林海峰再勝一局,挑戰成功,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名人。
林海峰說:“從此以后,我再也沒有為輸了棋而難過了。”他最愛用的題詞是“無我”,頗具禪意的簡短兩字,深意卻盡在其中。
可見,在競技比賽中,以及面對各種問題時,保持平常心是極其重要的,平常心常常可以使人超常發揮自己的水平,取得好的成績,處理好問題。所以,把勝負置之度外,專注于過程,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樣往往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績,而這正是“心無外物”的意義所在。
在奧運會中,有大量優秀的運動員,因為太想拿金牌,心理壓力太大,導致臨場發揮不佳,最后與金牌失之交臂。不同的是,也有很多不知名的運動員,因為沒有必須拿金牌而產生的心理壓力,輕裝上陣,結果取得不錯的成績,有的甚至超常發揮,奪得了金牌。
體操王子李寧在1984年第23屆奧運會上,因為是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沒有奪金的壓力,他發揮超常,一舉奪得了自由體操、吊環和鞍馬三枚金牌,跳馬銀牌和全能銅牌,男子團體銀牌,被喻為“體操王子”。
后來李寧在1988年第24屆漢城奧運會上,由于是他體育生涯的最后一場比賽,奪金與保持“體操王子”名聲的壓力太大,他總想拿金牌得冠軍,結果在比賽中發揮失常,與獎牌無緣。
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是平常的,也是不平常的,心無外物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非常高的境界,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被自己情緒擺布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有所建樹的成功人士的。”我們的周圍就有一些聰明多智的人,但他們做事并不成功,關鍵就在于他們易被自己的情緒所支配,患得患失,反之,他們若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地對待事物,一定可以成就一番大事業。人心情好時,會樂觀通達,所從事的事業也會取得顯著進展。
上一篇: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下一篇:悉心享受生活中每一次小小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