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準確把握需求,更好地認識自己——需求層次理論
“缺乏感”
需求是有機體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向,是內外環(huán)境的客觀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應。我們?yōu)槌源┳⌒胁傩?,我們還渴望被愛,被尊重,被認同,希望人格與自身價值被承認,現(xiàn)實條件能否讓這些需求一一實現(xiàn)?如果有矛盾,我們又該如何去化解呢?
馬斯洛需求理論
需要層次論是心理學家馬斯洛一生中最著名的論述。他認為人是一種“有欲求的動物”,人們會不停地追求各種目標,當這種需要獲得滿足之后,人們又會產生另外的需要,繼續(xù)去尋求另外的目標。并且,人的需要是有先后順序的,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fā)展層次。順序依次是:生存和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需求在“升級”
一般來說,家境貧寒的人最迫切的需求是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和差不多的薪水;生存和安全的需求獲得滿足后,人就會有社交的欲望,渴望與他人交往,想要愛別人和接受別人愛、成立家庭,獲得歸屬感;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后,人自重、被他人尊重、得到贊許等需要又會凸顯,進而希望從事一些自己喜愛的工作或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追求自我實現(xiàn)。
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是指人要在相互的協(xié)調中去完成工作任務,也更需要在與別人的交往中得到認可。尊重的需要,不僅僅是自我尊重、更主要的是他人對自己的尊重。有了社交,才會體現(xiàn)尊重。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要求把個人的潛力和技能發(fā)揮到極致,其實質是一種自我成就感。
需求層次互有關聯(lián)
正如任何人都要吃飯穿衣一樣,任何一種需要并不因為下一個高層次需要的發(fā)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與重疊,在高層次的需要發(fā)展后,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比重減輕而已。
現(xiàn)實啟示
實際生活中,我們的需求很難完全地對號入座,每個人的需求五花八門,不同層次的需求會集中體現(xiàn)于一個人的身上,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分析自己的“核心需求”,抓住了“核心需求”,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平衡心態(tài),有的放矢。
讀故事,懂心理——角色轉換
我們假設一例:S君為某企業(yè)區(qū)域經理,大學畢業(yè),在家中為獨子,已成婚。
他的核心需求在單位及工作中為尊重需求,在生活中為社會需求,在家庭中為安全需求。
也就是說,在單位和工作中他是行家,是領導,需要的是尊重,在生活中他是朋友、同學,需要的是認可,是贊揚;在家庭中他是兒子、丈夫、父親,他需要的是家庭穩(wěn)定,生活有保障。
如果他未能認清自己不同角色下的不同核心需求,會造成非常“尷尬”的局面:
情況A:將工作及單位中的尊重需求帶至生活中,一味地追求尊重的滿足,就會和朋友、同學漸漸遠離。道理很簡單:朋友、同學不會去滿足他的尊重需求。
情況B:將生活中社會需求帶至家庭中,一味地要求認可的滿足,易造成在家中溝通不暢,性格敏感,引起家庭矛盾。因為家庭成員不能滿足其社會需求。
可見,個人需求因在工作、生活、家庭中角色不同,會有極大的復雜性,未能認清不同角色下的“核心需求”,而一味地去追求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會在很多地方焦頭爛額,影響正常工作,甚至影響到個人的人生幸福;清楚自身不同角色下的不同需求,才能避免這些“尷尬”局面,使你人際關系和諧,心情舒暢。
個人的發(fā)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當你還處于為生計而發(fā)愁的階段時,奢談自我實現(xiàn)是無意義的,它只能增加你懷才不遇的憤懣和對社會的不滿、抱怨。因此,我們需要先解決生存和生理問題,從最基層做起,逐級向上,依次滿足,這樣,你才會心態(tài)平和,從容安寧。
上一篇:像磁鐵一樣吸引別人——親和效應
下一篇:減掉工作流程中的多余——蟻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