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勤奮攻讀經史
陳壽,字承祚,三國時人。他剛出生時,骨瘦如柴。父母怕孩子難養,活不長久,就給他取了這個吉祥的名字。
小陳壽真的沒有辜負父母的心愿,他竟然一天天健康地長大了。五六歲時,他就開始跟著父親在家中讀書寫字。他天資聰明,好奇心強,勤學好問,在19歲那年就把家中的全部藏書讀完了。
他這時還在一所私塾里讀書,私塾先生教的書本他很快就學會了。他的求知欲望已得不到滿足,渴求學到新的知識,便懇求父親,要到很遠的地方向一位叫譙周的老師求學,父親心里雖不放心,但經不過孩子的苦苦哀求,終于答應了。
小陳壽高興極了,他背著行李,帶著干糧,急匆匆地上路了。經過十多天的辛勞跋涉,他終于找到了思慕已久的老師。
陳壽的老師譙周,對孔夫子的學說很有研究,被朝廷封為光祿大夫,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古代史學家。他開辦的私學在巴蜀一帶也最出名,許多豪門貴族都把子弟送到這里來讀書。
陳壽初到這里,譙周見他是個十幾歲的小孩子,不由得有些好笑。他想:到我這里來求學的人都二十多歲,這個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到我這里來求學,豈不有損于學堂的名聲。于是,他連哄帶推地對陳壽說:“你太小了,我這里不收小學生,快回家去,過幾年再來吧。”
陳壽一聽就急了,連忙上前哀求說:“先生,您收下我吧,別看我年歲小,我已經讀完了《詩經》《書經》《禮經》《春秋》……難道還不夠格當您的學生嗎?”
譙周聽說他讀了這么多書,有點不信,就出了幾個題目來考他,沒想到陳壽竟對答如流,使譙周十分驚訝。
他見陳壽聰明伶俐,心中很喜歡他,但又考慮到他年齡太小,心中有些猶豫。小陳壽見譙周沉吟半晌,沒有說話,急忙走到他跟前抬起腳對他說:“先生,我為了到您這里來,在路上走了十多天,把鞋底都磨穿了,您一定要收下我呀!”
譙周低頭一看,只見陳壽腳下的鞋果然破了,底上穿了個洞,面上裂了口,腳丫子露在外面,有幾個地方還結著污黑的血痂。他被這個少年頑強求學的精神感動了,一把拉住陳壽的小手說:“好吧,先試試看吧。”
陳壽來到這里以后,給學堂增添了不少生氣。從來沒有一個學生讀過的竹簡、帛書,一捆捆一堆堆放在角落里無人過問,陳壽卻把它搬了出來。
每天,天剛蒙蒙亮,他就爬到山坡上去讀書;當夜闌人靜的時候,同學們早已入睡了,只有陳壽仍然獨坐在書院的燈光下刻苦攻讀。
譙周的學堂里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用功的學生,他非常喜歡這個年齡最小、最用功的學生。高興地說:“昔日仲尼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我幾十個學生中出了一個陳壽,也算不枉終生為教啊!”
從此,譙周更加細心教導陳壽了。陳壽也虛心地向老師請教。在譙周的指導下,陳壽進步很快。他精心研讀了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鉆研了六藝以及天文、歷法、算術、醫學等各方面的知識。
他最愛讀的是那些古代的歷史名著,如《尚書》《左傳》《公羊傳》《谷粱傳》《史記》《漢書》等,他讀了一遍又一遍。春秋戰國的群雄爭霸,秦漢王朝的興亡更迭,都引起了他莫大的興趣。
那時候,還沒有發明印刷術,為了得到這些書,陳壽一面讀,一面抄,一面背,那些精彩的段落,差不多都能熟背下來。他不僅為歷史上那些動人的故事所激動,而且對那些寫史的人也非常敬仰。他立志長大以后,也能當上一名史官,給后人留下一部史書。
從此,讀書時,他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能記會背了,而且有目的地去研究、探索寫史書的方法。
五年寒窗,陳壽孜孜不倦地苦讀,使他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青年。他這時感到,要寫史書,光靠讀書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搜集和整理資料。于是,他告別了譙周老師,回到了故鄉。
回到故鄉之后,陳壽開始注意搜集地方史料,留心鄉間的知名人物,用這些材料進行編寫史書的訓練。經過數年的艱苦努力,他終于寫出了著名的《三國志》,這部書凝聚了他畢生的心血。
在我國浩瀚的史書典籍中,《三國志》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千多年以前,它就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合稱為“四書”,在“二十五史”中,它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是我國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
上一篇:陸游的“書巢”
下一篇:陶弘景追根問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