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干活,自我激勵,邁向卓越
有這樣一則報道:年僅19歲的美國高中生杰克,在周末幫助父親在農場干活的時候,不慎被機器絞斷了雙臂。但是,杰克并沒有坐以待斃,等待著別人來救他,而是強忍劇痛,跑到了農場200米之外的電話亭里,用牙齒咬住鉛筆拔通了一家醫院的電話。而當醫生趕到的時候,杰克非常冷靜地囑咐醫生,千萬別忘記帶上他的兩只斷臂。就這樣,在經過細心的治療之后,杰克的雙臂又完好如初了。
這突如其來的巨變,將杰克的求生本能有效地激發出來使他能勇敢面對巨變。在此之前,他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他會有如此勇敢的一天。
可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能夠為潛力提供一種適合它成長的環境,它終究是會被激發出來的,從而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
奧爾良在戴維斯的店里學著招攬生意。有一天,他的父親去店里看他,可是當時他并不在店里,于是關心兒子的父親便向戴維斯詢問奧爾良的學習情況。
戴維斯回答說:“他確實是一個非常穩重的好孩子,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因為他天生不具備做商人的資質,即使在這里學上10年,可能也不會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商人,你還是把他帶回鄉下學養牛吧。”
被勸退回家的奧爾良并沒有去養牛,而是去了芝加哥。他在那里親眼目睹了很多貧窮的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令人吃驚的事業。這對奧爾良來說是深深的觸動。他成天思考著:“為什么別人能夠做出一番驚人的事業,但是我卻不能呢?”從此之后,奧爾良的斗志被激發出來。他知道,想要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就必須不斷地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最后他真的成功了,成為了一名舉世聞名的商人。
試想一下,如果奧爾良一直勉強待在戴維斯的店里,或者是聽從戴維斯的建議回鄉下養牛,那么他經商的天賦有可能永遠都不會被激發出來。這也再一次證明了潛能是需要被激發的,往往“山窮水盡”的時候也就是超越自我、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的最佳時機,而一旦我們的潛能被徹底激發出來,迎接我們的將是“柳暗花明”。
我們不能否認,在工作當中可能會遇到“攔路虎”,繞道而行絕對不是明智的做法,坦然面對才是最正確的。因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常是我們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的過程,更是走向成功的必經階段。所以,當巨大的困難阻擋了前進的道路,我們就要高舉雙手去迎接它。
當然,我們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一種“空杯心態”,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只有將自己當做是一個“空著的杯子”,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也才有超越自我的可能性。
貝利是足球界公認的出類拔萃的優秀運動員,他功勛卓著,成就非凡,一直都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貝利17歲時就被選拔到了巴西國家隊。由于他拿過世界杯冠軍、洲際俱樂部杯賽冠軍、南美解放錦標賽冠軍等多項冠軍頭銜,因此被人們稱為“一代球王”。
據統計,在貝利長達22年的職業足球生涯當中,他總共參賽1364場,射入1282個球,并且還創造了在一場比賽當中射進 8個球的輝煌紀錄。而他超凡的球技也讓球迷們心醉不已,更是讓對手自嘆不如。當他的個人進球達到1000個的時候,有人問他:“您覺得哪個球踢得最好?”貝利意味深長地回答道:“下一個。”
其實,貝利的成功就在于他具有永不滿足、永不止步的心態。他能夠勇敢地向自己過去的成績發出挑戰,不斷超越自我、充分發揮個人潛能。
每個人都具備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讓自己時刻處于一種學習狀態,并且將工作當中的每一次困境都看成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和體驗,當做是一個很好的歷練過程,并且充分發掘個人潛能,突破困境,那么,我們也必然能夠做出令人意外的業績,一步步邁向卓越。
上一篇:始終保持迎難而上的銳氣
下一篇:工作貴在創新致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