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己思維
人大都有以自己為中心,偏袒自己、偏袒自己的親朋好友、偏袒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思維習慣。
甚至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最不準的天平是稱量自己得失的天平。“很多人在與他人打交道時,一直覺得自己吃虧了,但在旁人看來,你們彼此得失相當;如果覺得自己不虧也不賺,那么在旁人眼里,一定占了便宜;如果你覺得自己占便宜了,而對方沒有跳起來,那么要么對方很偉大,要么你很偉大!”
這話確實有道理,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提出了“鴕鳥理論”,指出:一個人在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貢獻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鴕鳥,別人是雞。若有一天他有幸看到真的鴕鳥的時候,他會說,噢,這只雞比我大一點!
對此,我提出了偏己思維。偏己思維正好與前面講的公正思維相對。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對人對事偏心,看問題偏頗,常常犯主觀主義,這是一種不好的思維習慣。
因此,在和人相處時,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在對待個人得失時,必須在個人天平上的所得端再加上一塊砝碼,在所失端減去一塊砝碼。
[做人做事不要太偏心]
偏己思維,古已有之,據《新唐書·魏征傳》記載,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說:“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
這段對話,在北宋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中,記載得更詳細些。它說,魏征當時回答唐太宗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并以兩個賢明的古帝堯、舜和三個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為例來加以說明。這就是著名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成語典故。其實這個成語早在漢·王符《潛夫論·明暗》里就有記載了:“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除此外,《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良曰:‘古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望陛下察之。’”
這里說的偏己思維,就是要求人們識人,必須廣泛地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做出正確的判斷,只聽信一方面的意見就會不了解真相,得出錯誤的結論。做到這一點,才能擺脫偏己思維,才算科學、客觀地識人。
歷史上項羽與劉邦爭霸,一敗一成,項羽一大敗因,就是偏己思維使然,他聽不進范增的意見,一意孤行。劉邦恰恰能摒棄偏己思維,終成霸業。當初韓信投奔劉邦,雖然劉邦也有一點偏己思維,有點輕視韓信,但好在能及時解除,聽從了蕭何的意見,重用韓信。劉邦就是這樣,常常愿意采納部眾的意見,從而讓部下很愿意為他打仗出力和敢于提建議。正因為如此,他手下謀士濟濟,猛將如云。一些才士能人被重用,怎么能不竭盡忠誠呢?“士為知己者死”嘛。
再以張良為例。張良出生于韓國貴族,與草莽之夫的劉邦不同。這樣一個張良,有智有勇,卻樂意死心塌地為劉邦所用。張良初次見到劉邦時,就將兵法戰策的秘籍獻給了劉邦,沒想到,劉邦立即采用了其中的戰法。張良感念之余,說:“劉邦真是受天承運的人啊!”
偏己思維,在當今生活中是很容易發現的。比如,有甲乙兩個人下棋,不管象棋圍棋,丙站在邊上看,發現他們旗鼓相當,下了七盤,可能一個人贏了三盤,一個人贏了四盤,用統計學來看他們的水平也確實旗鼓相當。但如果分頭去問,他們都一定覺得自己比對手水平高,如果不是某個地方不小心,自己肯定贏得多!
再如,A和B打羽毛球,并且說好是三局兩勝的,兩人實力不相上下,結果B以微弱的優勢贏得了比賽的勝利,這時A很不服氣,覺得自己的水平一定比B略高一籌,若不是昨天晚上沒睡好,肯定會將他打得落花流水。
解釋偏己思維,可以用心理學上的“歸因理論”,是說一個人常常把自己的成功歸為自己的努力,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運氣不好,或其他客觀原因。據調查,現在的社會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常常把自己的成功歸功于自己的努力,又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運氣不好。
偏己思維強的人,很容易犯主觀主義,對別人的行為妄加推測,甚至會發展到“狗咬呂洞賓”的地步。
我在廣播上聽了雪小禪的《二姐》,很感人。文中就反映了兄弟姐妹的“偏己”思維對二姐的偏見和深深的誤會。
原本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二姐,5歲時被不能生育的大伯領走,去鄉下做了人家的女兒,從此開始演繹個人的情感、家庭的波折、社會的方方面面的糾葛。二姐走自己的路,用學習、工作、家庭、婚姻等具體的內容來充實自己豐富的社會生活。通過“經歷”、“磨煉”、“環境”的熏陶表現出屬于二姐自己的“言談舉止”和“風度氣質”。二姐對伯父伯母“愛戴孝順”,對“我和小弟顯得非常寬容”,去國外照顧大哥的孩子,后又回來“衣不解帶”地“伺候生病的父親”。二姐滿足于得到伯父伯母和父母雙份的愛,而且看成是最珍貴的財產,原本體現心靈美的這些做法,可在幾個兄弟姐妹看來,她是沖著遺產來的。這也便是生活在城里的幾個孩子與二姐認識上的分歧和思想上的反差。直到二姐“拒絕接受財產的贈與”,兄弟姐妹們才為自己的“偏己思維”感到羞愧。
二姐的品質,二姐的表現自有公論。捫心自問時才發現“我們”接受外界的污染太多,變得世俗,更加“偏己”。
戒除偏己思維,上面也提到要“兼聽”。多觀察,虛心地學習,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要學會多一種眼光看世界。
世界誠實而公平地存在著,而每個人眼中都有著一個與眾不同的“小宇宙”。不同的人在各自的“小宇宙”中會發現不同的色彩,演繹著各自的人生。當人們多一種眼光看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世界原來是如此美妙,生活是如此精彩!
蘇格拉底與朋友一同到一座很高的山上游玩,可是臨近黃昏,兩人仍未到達山頂。于是蘇格拉底的朋友抱怨說:“今天時間全都浪費在登山上,最終也沒能爬到山頂,真掃興。”蘇格拉底笑著說:“我覺得這一天過得十分充實,因為我沿路飽嘗了山腰上的別樣風光。”
蘇格拉底能夠用另一種眼光,戒除了人們的偏見——風景只在遙遠的目的地,從而發現身邊的美好,這便是一種智慧。
讀后有智慧
偏己思維,從古至今,始終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因為它,君王葬送了自己的江山;因為它,人間產生了許多痛苦的事。
偏己思維,讓人們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因為一個人的外表怎么樣就妄下評斷這個人怎么樣。其實,這個社會很難說誰比誰優秀,那只是片面的某一方面的,或許你不知道他在別的方面可能是個大笨蛋;有的人盡管第一印象不怎么樣,處久了卻會發現他的魅力。不要用你那“想當然”的偏己思維,因為這樣會對那個人很不公平。
“看人要多想想別人的好,與人相處別怕吃虧。”當你對人對事有了縱深的觀察和理解,也便頓悟以往的局限和膚淺。當你跳出狹隘的小圈子時,便會發現一個極目四望的嶄新天地,接著會發現更多更美的東西。
上一篇:依賴思維-[擺脫依賴,靠自己去生活]
下一篇:公平思維-[贏在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