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種態度叫放下
我們都知道,執著是一種良好的品質,是認準了一個目標便不再猶豫地堅持去執行,無論在前進中會遇到何種障礙,都絕不后退,努力再努力,直至目標實現,因此,執著都被人公認為一種美德,然而,過分執著就變成了固執,這是一種弊病。固執的人之所以固執,是因為他們對于自己要做的事心存執念,他們認準了目標后便不再回頭,撞了南墻也不改變初衷,直至精疲力竭。但是有時候,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在拿得起前,你要先學會放下,放下那些無謂的執念,這樣我們才能釋懷,才能活得坦然。
有人說,人的心像大海,可以容納波濤和沙粒,也會變得雜亂無序,有狂風暴雨時帶來零亂,接著驚濤駭浪、海潮接踵而來,擔憂多了,煩勞多了,包袱重了,我們就沒有時間和心情去體會生命中的那些簡單的快樂和美好。快樂其實很簡單,她就是一顆水珠,她可以是早上晶瑩的露水,也可以是一朵跳躍的浪花,還可以是一顆感動的淚水。所以,心累與不累,快樂與不樂,都取決于自己的心境,心態好,則輕松快樂多一些;心態不平靜,則會怨天尤人,抱怨和憎恨充斥著心靈。生活中的我們,不妨學會放下對世俗的成見,放下得與失給自己帶來的困擾,給心靈一個干凈、樸實,美麗的空間。
的確,無數人為人世間的成敗得失、花開花落、榮辱功過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機關算盡,但到最后,他們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是過眼云煙,最終都化為塵土,隨風飄去,留下的還能有什么呢?似乎什么都沒有發生過。放下束縛心靈的負擔,輕松愉快地走過這短短幾十年的人世光陰,才是我們對生命最本質和簡單的詮釋!
晉代的陶淵明在為官數十年之后,認識到官場的黑暗,于是,他最終棄官,歸隱田園,雖然沒有了生活的憑據,但他卻感覺到得意和輕松,毫無遺憾和留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就是他精神上的自由的最好的寫照。他這種灑脫的人生態度,千百年來,令多少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人的一生需要我們放下的東西很多。古人云: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如果不是我們該擁有的,那么我們就得學會放下。人生注定要經歷多姿多彩的風景,唯有放下具有別致的風韻。過去常聽人說,人要懂得放棄。放棄是對事物的完全釋懷,是一種高妙的人生境界。而放下則更具有一絲絲縷縷的難舍情懷,是一首悠揚的樂曲,在每個人的心底奏起。
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應該想一想,我們是否也心懷執念而讓自己鉆入了死胡同。堅持多一點就變成了執著,執著再多一點就變成了固執。人應該執著,但不應該錯誤地堅持一種想法,有時候,你可能沒意識到的是,你堅持的想法是虛妄的。因此,我們應當學會放下,找到新的出路,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古人云:無欲則剛。真正的放下,是一種大智慧、一種境界。因為不屬于我們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只有學會放棄,才能給心靈一個松綁的機會。表明上看,放下了就意味著失去,所以是痛苦的,然而,如果你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放下,那么,最終你什么都得不到。人生苦短,無非幾十年,有所得也就必有所失。只有我們學會了放棄,我們才會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坦然、充實和輕松。
上一篇:人生與時俱進,你也不再是從前的你
下一篇: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