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抑郁情緒不期而遇,請保護好自己
流浪在撒哈拉沙漠的女作家三毛,年少時就是一個不太合群的孩子。孤獨與陰郁,是她童年的所有記憶。從她接觸的環境和作品里,我們總能隱約嗅出抑郁的味道。她在《夢里花落知多少》里寫道:“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的這條路,你們也要想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
不過十歲的少女,竟想著自己可能活不到穿長筒襪的20歲就會死去。后來,她考上了中國臺灣最好的女中,但她古怪的性情依舊沒有改變,且愈發內向,身體也變得越來越弱。由于很難適應學校生活,13歲時,三毛在焦慮和抑郁中自殺過一次。后來還有一次,她無法承受男友病故的打擊,當即吞下一把安眠藥,所幸被及時搶救過來。
悲劇并沒有就此終止,當與三毛共度六年幸福生活的丈夫荷西在潛水中意外喪生后,三毛的世界徹底崩塌了。1991年1月4日,在臺北榮民醫院,三毛用絲襪結束了自己48歲的生命。
也許,正如三毛自己所說,自殺對她而言是一個幸福的歸宿。因為,再怎么鮮活的生命,一旦被抑郁癥這個精神病魔纏上,都會感覺生不如死,那種折磨令人無法自拔。從香港演員張國榮跳樓自殺,到韓國藝人李恩珠自縊身亡,這期間穿插著太多自殺身亡和自殺未遂的故事。調查顯示,中國每年都有近30萬人自殺身亡,而自殺未遂的人應當是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在導致自殺的原因中,抑郁是不可小覷的情緒因素。
關于抑郁,英國詩人拜倫曾經這樣描寫它:“憂郁坐在我身上,像伴隨著天空的一塊云,它不讓一道陽光穿過,也不讓一滴雨落下,最后,而是擴散它自己。它像人與人之間的妒忌——一種永恒的薄霧——扭曲天和地。”
抑郁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抑郁情緒甚至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情緒通病。每個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都與抑郁情緒狹路相逢過。當它來襲的時候,那感覺就像一位知名作家所描述的那樣:“抑郁像霧,難以形容。它是情感的陷落,是一種低潮感覺狀態。它的癥狀雖多,但灰色是統一的韻調。抑郁的人冷漠,喪失興趣,缺乏胃口,退縮、嗜睡,無法集中注意力,對自己不滿,缺乏自信……不敢愛,不敢說,不敢憤怒,不敢決策……每一片落葉都敲碎心房,每一聲鳥鳴都濺起淚滴,每一束眼光都蘊滿孤獨,每一個腳步都狐疑不定……”
抑郁情緒有可能毫無阻攔地闖入每個人的生活中,感情不順心、事業遭挫折,抑或是遭受自然災害和交通事故,都有可能讓人的精神因此遭受重大打擊。倘若這種抑郁的情緒得不到控制的話,就會演變成抑郁癥。
我們都知道,失意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能做的就是運用合理的宣泄的方式,減少抑郁對身心和生活的影響。那么,該如何去緩解偶爾冒出來的抑郁情緒呢?
·學會自我安慰,多點“阿Q精神”
遇到挫折時,不要總想著自己的委屈和不幸。試著蒙上眼睛體會一下看不見的生活,或是堵住耳朵感受一下聽不到的世界;閉上嘴巴體會一下說不出的痛苦……多少身體上有缺陷的人都能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認真地活著,作為身心健全的正常人,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去抱怨呢?
俄國作家契訶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對企圖自殺的人說:“為了不斷感到幸福,那就需要:善于滿足現狀;很高興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呢!要是你的手指頭扎了一根刺,那你應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有時,生活就是需要這樣的精神勝利法,給自己的內心求得平衡。
·調整個人期望,少點不切實際
生活不能事事順心,人際關系上也不可能跟誰都親密無間,當某些事情的結果不如我們預想的那么好時,我們不如捫心自問一下:是不是已經盡力了?是不是當初定的目標太高了?若情況總是這樣的話,那就適當調整下個人期望,用平常心接受平常事,不好高騖遠,也就會少點失落。
·合理地表達情緒,不要封閉自憐
運動是緩解壓力和煩悶的良方,能夠將積聚在體內的負面情緒釋放出來;向理解自己的人傾訴,也是平復情緒的好辦法。但為了平復情緒,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自怨自艾,這只會加劇抑郁的程度,無異于畫地自牢。
人活一世,草生一秋,在短暫的生命中,我們不可能一直順風順水,痛苦煩惱在所難免。一個人陷入抑郁情緒的時間越久,罹患抑郁癥的概率就越大。我們沒有辦法徹底阻斷抑郁情緒的造訪,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學會在抑郁情緒中保護自己,用適當而合理的方式緩解它,盡可能用最短的時間走出抑郁狀態。
上一篇:不斷完善自己的同時,也就是進步的開始
下一篇:世間所有的公平都是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