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有寓意的小故事,增強文化底蘊
通常說話本身帶來的感染力是較少的,畢竟你所說的大多都是枯燥呆板的內容,你可以看看大多數的公眾場合的說話,無一例外的都是“第一、第二、第三”,諸如此類的條條框框,整個說話過程沒有絲毫的趣味性。而對于聽眾來說,他們更希望聽到一些有趣的內容,如有寓意的小故事,從這些故事中得到啟發,這樣的說話不僅能調動聽眾的積極性,同時也有效地增強說話的趣味性。如果說話者能在說話過程中引用一些有寓意的小故事來闡述道理,那無疑可以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使語言表達言之有據、生動形象。當然,要想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多積累那些有寓意的小故事,有效地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
在這里,孫中山穿插了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而且通過這個小故事闡述出“民族主義就是這根竹杠”的深刻道理。如果孫中山繼續按照之前的說話,那估計大多數人都支撐不下去了,因為內容太枯燥了。而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孫中山適時穿插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讓那些昏昏欲睡的人清醒過來,同時讓自己的講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淳于髡所引用的“隱語”實際上就是講故事或者舉例子,把自己勸諫的內容通過隱晦的方式傳達給君王,這種進諫方式無疑會受到君王的喜歡。而且,齊威王本人也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很喜歡聽隱語,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淳于髡這樣婉轉的勸告卻讓他愉快地接受了。在一番言語之中,齊威王接納了淳于髡的勸告,意味著他的心理受到了影響。
為了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我們需要多多積累有寓意的小故事,而且在具體操作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多積累發生在身邊的故事
多積累身邊普通人普通事,因為那些偉大的人、偉大的事固然感人,但畢竟與普通人的生活距離較遠,這樣不會引起聽眾的興趣。如果積累一些身邊的事情,用聽眾身邊人、身邊事來啟發聽眾,對聽眾更有說服力,效果會更好。
2.多積累有寓意的歷史故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其中那些有寓意的小故事可謂是數不勝數,歷史故事有其特有的生動性、趣味性和深刻性,對于說明道理,吸引聽眾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兼聽則明”的道理,肯定會列舉“唐太宗從諫如流”或“唐高祖廣納眾議”這樣的歷史故事。
上一篇:開放性提問,提高聽眾參與的積極性
下一篇:當眾演講,緊張是很正常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