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和三角形
美國著名發明家阿·伯克明斯塔·富勒幼年時視力不好,既遠視又內斜視(斗雞眼)。他記得在他還在幼兒園時,一次老師給每個孩子幾根牙簽和幾粒豌豆,讓孩子們玩搭建筑物的游戲。那些眼睛健康的孩子經常看到房子和谷倉,所以他們都構筑了長方形的結構,并借助豌豆,使它們得以站立起來。而富勒由于眼睛不好,平時所看到的多是胖乎乎的人,看不到屋子和谷倉之類建筑的形象,所以他只能依靠其他感官來完成這一構筑課業。于是,他把自己面前的幾根牙簽顛過來倒過去,來回擺弄。最后,他發現三角形可以不借助于別的東西而構成穩定的結構。老師叫其他同學都來看他的構筑物。他說:“我記得當時我對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驚奇同時感到驚訝?!?/p>
許多年后,富勒的“三角形是天然的最穩固的形狀”的發現被應用于測地(短距)半圓中(建筑測量工具),而且成了他著名的商標。建立在蒙特里爾的作為第67屆世界博覽會美國館的巨大的圓頂建筑成了富勒的傳世杰作。這個由成千上萬個六角形支柱構成的巨大的“氣泡”,跨度250英尺,高度相當于一幢20層大樓,其間沒有一根著地立柱,令人嘆為觀止。
富勒視力不好,使他沒能獲得矩形的概念。但是,正是由于這一個天賦條件上的短處,逼使他尋找發揮自己能力的別的途徑,于是成為他以后事業立命之本的三角形被他發現了。此事看來很偶然,其實蘊含著必然性。為什么同一個事物,對于他能引發靈感,而對別人卻不能引發靈感呢?這是因為:靈感的萌發是主觀心靈與客觀事物的相互作用協振共鳴的結果。協振與共鳴的產生是以同步同頻為條件的,這里就包括“性”和“量”兩個要求,不同的研究對象有著不同的素質特性。因此,作為研究者就必須有類似的素質特性才能有條件與對象產生協振與共鳴。人由于天賦條件不同(這包括神經構成、生理特點、遺傳素質等),對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適應性。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究客觀世界的同時,認真研究自己,以找準一個同自己素質相適應的領域,全力以赴發揮自己的長處。
上一篇:天才的“基因”是什么
下一篇:小蘭斯伯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