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做人智慧十五
讀書不輟,精于養(yǎng)學(xué)
曾國藩精通古代典籍,善于從文字中找智慧,始終把智慧和學(xué)識看成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是對自己極其睿智的要求。的確,學(xué)識標(biāo)志著人生的修養(yǎng)和水平;尤其是在激烈競爭的條件下,智力和學(xué)識就是實力。

1.讀書之道,貴以專精
曾國藩智慧 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
曾國藩在青少年時代就酷愛書籍。1836年會試落第后,他自知功力欠深,便收拾行裝,悵然賦歸,搭乘運河的糧船南旋。雖然會試落榜,但卻使這個生長在深山的“寒門”士子大開眼界,他決定利用這次回家的機會,做一次江南游,實現(xiàn)“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宏愿。這時,曾國藩身邊的盤纏已經(jīng)所剩無幾。路過睢寧時,他遇到了知縣易作梅,也是湘鄉(xiāng)人,易作梅與曾國藩的祖父、父親非常熟悉,與曾國藩也相識。他鄉(xiāng)遇故人,易知縣自然要留這位老鄉(xiāng)在他所任的縣上玩上幾天。易知縣在交談中得知,這位湘鄉(xiāng)舉人會試未中,但從曾國藩的家教以及言談舉止中,便知這位老鄉(xiāng)是個非凡之人,前程自然無量。他見曾國藩留京一年多,所帶銀兩肯定所剩無幾,有心幫助曾國藩。因此,當(dāng)曾國藩開口向易作梅知縣借錢做路費時,易作梅慷慨應(yīng)允,借給曾國藩一百兩銀子,臨別還給了他幾兩散銀。
曾國藩6歲的時候開始隨父親讀書,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功名之心特別強烈的人。受家庭的熏陶,曾國藩自幼也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自信,“銳意功名,意氣自豪”,有著極其強烈的進取精神。曾國藩22歲考取了秀才,23歲又考取了舉人,雖然接連兩次在京城參加的會試都落第了,但他并不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第三次會試,終于天遂人愿,曾國藩中了進士,在朝考中又列為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科舉考試的順利更加堅定了他銳意進取的意識,他原來名子城,字居武,中進士后,改名為“國藩”,意為國之藩籬的意思,并以“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四語銘于座右,用來鞭策自己努力進取。
許多人到了翰林這個地位,就不會再在書本上用太多的功夫了,只消鉆鉆門路,便可坐等散館授官了。曾國藩來自農(nóng)村,秉性淳樸,毫無鉆營取巧的習(xí)氣,在京十余年來勤讀史書,倒培養(yǎng)出一股“以澄清天下為己任”的志氣來。
他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鳳一樣,不鳴則已,一鳴則引來九州的震動;如同生長在深山中的巨樹一樣,有朝一日成為國家大廈的棟梁。
然而,君子立志,志在何方?曾國藩以為:“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即有為大眾謀求幸福的胸襟,有在內(nèi)精通學(xué)養(yǎng)、對外振興國家,開創(chuàng)偉業(yè)的壯志。他十分自信地表示:“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他決心按照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統(tǒng)士大夫的基本人生信條,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倫理、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而大顯身手,實現(xiàn)其“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
曾國藩還認為,要實現(xiàn)“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要達到這樣一個人生的最終目的,就必須具有為之奮斗獻身的精神世界;因為,人生的道路是極其艱難困苦、坎坷不平的,尤其是處于內(nèi)憂外患一齊襲來的中國近代社會,要扭轉(zhuǎn)國家的命運,實現(xiàn)天下大治的目的,困難會更大,需要個人犧牲的東西會更多。他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得出認識,認為古往今來,大抵圣賢豪杰,之所以能完成救世的宏愿,都是力排萬難才達到目的的。“圣賢之所以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他在日記中說得很明白,要成為一代圣賢,要達其“匡時救世”的目的,實現(xiàn)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沒有奮斗犧牲、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不行的。
鴉片戰(zhàn)爭初期,曾國藩一方面盡力修養(yǎng),一方面又急于問世,說“陳平宰國無消息”,“蒼生竟奈此人何?可憐寂寞揚雄宅,獨抱繁憂臥薜蘿”。可謂情見乎詞了。這是曾國藩的“外王”之氣。
曾國藩6歲的時候開始隨父親讀書,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功名之心特別強烈的人。受家庭的熏陶,曾國藩自幼也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自信,“銳意功名,意氣自豪”,有著極其強烈的進取精神。曾國藩22歲考取了秀才,23歲又考取了舉人,雖然接連兩次在京城參加的會試都落第了,但他并不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第三次會試,終于天遂人愿,曾國藩中了進士,在朝考中又列為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科舉考試的順利更加堅定了他銳意進取的意識,他原來名子城,字居武,中進士后,改名為“國藩”,意為國之藩籬的意思,并以“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四語銘于座右,用來鞭策自己努力進取。
許多人到了翰林這個地位,就不會再在書本上用太多的功夫了,只消鉆鉆門路,便可坐等散館授官了。曾國藩來自農(nóng)村,秉性淳樸,毫無鉆營取巧的習(xí)氣,在京十余年來勤讀史書,倒培養(yǎng)出一股“以澄清天下為己任”的志氣來。
曾國藩人生啟示:
淺薄的人只能做粗淺的事,平庸往往是由自己造成的。要想真正地成為高水平或大師級的成功者,就需要有毅力,多讀書,而且要精、要專。
2.以變求新,經(jīng)世致用
曾國藩智慧 閉門求學(xué),其學(xué)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xué)之,則汗漫九垓,便游四宇尚已。
早年在京做官期間,曾國藩就開始研究“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
曾國藩供職京師的時候,正是中國內(nèi)亂外患交迫之時。曾國藩所關(guān)心的,外患有“英夷”,內(nèi)有太平天國,災(zāi)情則有黃河決口。所以,他讀書更側(cè)重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特別是輿地之學(xué)。在閑暇的時候,曾國藩針對軍政大計以及各種庶務(wù),通過大量地并有選擇性地閱讀古代史籍,盡量把現(xiàn)實的問題考究詳盡。所以,太平天國聲勢大盛時,曾國藩以一書生出而致用,終能鎮(zhèn)滅洪、楊。十多年京師名流之間的交往互教,十多年京師期間堅持不懈地刻苦攻讀經(jīng)世致用之書籍,如何地準備著應(yīng)付事變,如何地關(guān)切時務(wù),如何地虛心研究,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曾國藩的成功絕不是僥幸得來的。
曾國藩6歲的時候開始隨父親讀書,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功名之心特別強烈的人。受家庭的熏陶,曾國藩自幼也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自信,“銳意功名,意氣自豪”,有著極其強烈的進取精神。曾國藩22歲考取了秀才,23歲又考取了舉人,雖然接連兩次在京城參加的會試都落第了,但他并不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第三次會試,終于天遂人愿,曾國藩中了進士,在朝考中又列為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科舉考試的順利更加堅定了他銳意進取的意識,他原來名子城,字居武,中進士后,改名為“國藩”,意為國之藩籬的意思,并以“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四語銘于座右,用來鞭策自己努力進取。
許多人到了翰林這個地位,就不會再在書本上用太多的功夫了,只消鉆鉆門路,便可坐等散館授官了。曾國藩來自農(nóng)村,秉性淳樸,毫無鉆營取巧的習(xí)氣,在京十余年來勤讀史書,倒培養(yǎng)出一股“以澄清天下為己任”的志氣來。
他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鳳一樣,不鳴則已,一鳴則引來九州的震動;如同生長在深山中的巨樹一樣,有朝一日成為國家大廈的棟梁。
然而,君子立志,志在何方?曾國藩以為:“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即有為大眾謀求幸福的胸襟,有在內(nèi)精通學(xué)養(yǎng)、對外振興國家,開創(chuàng)偉業(yè)的壯志。他十分自信地表示:“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他決心按照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統(tǒng)士大夫的基本人生信條,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倫理、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而大顯身手,實現(xiàn)其“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
曾國藩還認為,要實現(xiàn)“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要達到這樣一個人生的最終目的,就必須具有為之奮斗獻身的精神世界;因為,人生的道路是極其艱難困苦、坎坷不平的,尤其是處于內(nèi)憂外患一齊襲來的中國近代社會,要扭轉(zhuǎn)國家的命運,實現(xiàn)天下大治的目的,困難會更大,需要個人犧牲的東西會更多。他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得出認識,認為古往今來,大抵圣賢豪杰,之所以能完成救世的宏愿,都是力排萬難才達到目的的。“圣賢之所以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他在日記中說得很明白,要成為一代圣賢,要達其“匡時救世”的目的,實現(xiàn)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沒有奮斗犧牲、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不行的。
鴉片戰(zhàn)爭初期,曾國藩一方面盡力修養(yǎng),一方面又急于問世,說“陳平宰國無消息”,“蒼生竟奈此人何?可憐寂寞揚雄宅,獨抱繁憂臥薜蘿”。可謂情見乎詞了。這是曾國藩的“外王”之氣。
曾國藩6歲的時候開始隨父親讀書,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功名之心特別強烈的人。受家庭的熏陶,曾國藩自幼也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自信,“銳意功名,意氣自豪”,有著極其強烈的進取精神。曾國藩22歲考取了秀才,23歲又考取了舉人,雖然接連兩次在京城參加的會試都落第了,但他并不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第三次會試,終于天遂人愿,曾國藩中了進士,在朝考中又列為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科舉考試的順利更加堅定了他銳意進取的意識,他原來名子城,字居武,中進士后,改名為“國藩”,意為國之藩籬的意思,并以“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四語銘于座右,用來鞭策自己努力進取。
許多人到了翰林這個地位,就不會再在書本上用太多的功夫了,只消鉆鉆門路,便可坐等散館授官了。曾國藩來自農(nóng)村,秉性淳樸,毫無鉆營取巧的習(xí)氣,在京十余年來勤讀史書,倒培養(yǎng)出一股“以澄清天下為己任”的志氣來。
他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鳳一樣,不鳴則已,一鳴則引來九州的震動;如同生長在深山中的巨樹一樣,有朝一日成為國家大廈的棟梁。
然而,君子立志,志在何方?曾國藩以為:“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即有為大眾謀求幸福的胸襟,有在內(nèi)精通學(xué)養(yǎng)、對外振興國家,開創(chuàng)偉業(yè)的壯志。他十分自信地表示:“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他決心按照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統(tǒng)士大夫的基本人生信條,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倫理、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而大顯身手,實現(xiàn)其“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
曾國藩還認為,要實現(xiàn)“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要達到這樣一個人生的最終目的,就必須具有為之奮斗獻身的精神世界;因為,人生的道路是極其艱難困苦、坎坷不平的,尤其是處于內(nèi)憂外患一齊襲來的中國近代社會,要扭轉(zhuǎn)國家的命運,實現(xiàn)天下大治的目的,困難會更大,需要個人犧牲的東西會更多。他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得出認識,認為古往今來,大抵圣賢豪杰,之所以能完成救世的宏愿,都是力排萬難才達到目的的。“圣賢之所以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他在日記中說得很明白,要成為一代圣賢,要達其“匡時救世”的目的,實現(xiàn)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沒有奮斗犧牲、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不行的。
鴉片戰(zhàn)爭初期,曾國藩一方面盡力修養(yǎng),一方面又急于問世,說“陳平宰國無消息”,“蒼生竟奈此人何?可憐寂寞揚雄宅,獨抱繁憂臥薜蘿”。可謂情見乎詞了。這是曾國藩的“外王”之氣。
曾國藩人生啟示:
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對中國近現(xiàn)代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活躍于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舞臺上的各種人物,無不在不同程度上受過曾國藩的影響,其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對當(dāng)代人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3.大本大源,學(xué)問之致
曾國藩智慧 禽里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得大本大源,則心有定向而不致?lián)u搖無著。
曾國藩6歲的時候開始隨父親讀書,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功名之心特別強烈的人。受家庭的熏陶,曾國藩自幼也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自信,“銳意功名,意氣自豪”,有著極其強烈的進取精神。曾國藩22歲考取了秀才,23歲又考取了舉人,雖然接連兩次在京城參加的會試都落第了,但他并不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第三次會試,終于天遂人愿,曾國藩中了進士,在朝考中又列為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科舉考試的順利更加堅定了他銳意進取的意識,他原來名子城,字居武,中進士后,改名為“國藩”,意為國之藩籬的意思,并以“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四語銘于座右,用來鞭策自己努力進取。
許多人到了翰林這個地位,就不會再在書本上用太多的功夫了,只消鉆鉆門路,便可坐等散館授官了。曾國藩來自農(nóng)村,秉性淳樸,毫無鉆營取巧的習(xí)氣,在京十余年來勤讀史書,倒培養(yǎng)出一股“以澄清天下為己任”的志氣來。
他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鳳一樣,不鳴則已,一鳴則引來九州的震動;如同生長在深山中的巨樹一樣,有朝一日成為國家大廈的棟梁。
然而,君子立志,志在何方?曾國藩以為:“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即有為大眾謀求幸福的胸襟,有在內(nèi)精通學(xué)養(yǎng)、對外振興國家,開創(chuàng)偉業(yè)的壯志。他十分自信地表示:“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他決心按照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統(tǒng)士大夫的基本人生信條,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倫理、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而大顯身手,實現(xiàn)其“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
曾國藩還認為,要實現(xiàn)“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要達到這樣一個人生的最終目的,就必須具有為之奮斗獻身的精神世界;因為,人生的道路是極其艱難困苦、坎坷不平的,尤其是處于內(nèi)憂外患一齊襲來的中國近代社會,要扭轉(zhuǎn)國家的命運,實現(xiàn)天下大治的目的,困難會更大,需要個人犧牲的東西會更多。他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得出認識,認為古往今來,大抵圣賢豪杰,之所以能完成救世的宏愿,都是力排萬難才達到目的的。“圣賢之所以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他在日記中說得很明白,要成為一代圣賢,要達其“匡時救世”的目的,實現(xiàn)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沒有奮斗犧牲、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不行的。
鴉片戰(zhàn)爭初期,曾國藩一方面盡力修養(yǎng),一方面又急于問世,說“陳平宰國無消息”,“蒼生竟奈此人何?可憐寂寞揚雄宅,獨抱繁憂臥薜蘿”。可謂情見乎詞了。這是曾國藩的“外王”之氣。
曾國藩6歲的時候開始隨父親讀書,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功名之心特別強烈的人。受家庭的熏陶,曾國藩自幼也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自信,“銳意功名,意氣自豪”,有著極其強烈的進取精神。曾國藩22歲考取了秀才,23歲又考取了舉人,雖然接連兩次在京城參加的會試都落第了,但他并不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第三次會試,終于天遂人愿,曾國藩中了進士,在朝考中又列為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科舉考試的順利更加堅定了他銳意進取的意識,他原來名子城,字居武,中進士后,改名為“國藩”,意為國之藩籬的意思,并以“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四語銘于座右,用來鞭策自己努力進取。
許多人到了翰林這個地位,就不會再在書本上用太多的功夫了,只消鉆鉆門路,便可坐等散館授官了。曾國藩來自農(nóng)村,秉性淳樸,毫無鉆營取巧的習(xí)氣,在京十余年來勤讀史書,倒培養(yǎng)出一股“以澄清天下為己任”的志氣來。
他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鳳一樣,不鳴則已,一鳴則引來九州的震動;如同生長在深山中的巨樹一樣,有朝一日成為國家大廈的棟梁。
然而,君子立志,志在何方?曾國藩以為:“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即有為大眾謀求幸福的胸襟,有在內(nèi)精通學(xué)養(yǎng)、對外振興國家,開創(chuàng)偉業(yè)的壯志。他十分自信地表示:“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他決心按照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統(tǒng)士大夫的基本人生信條,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倫理、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而大顯身手,實現(xiàn)其“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
曾國藩人生啟示:
“活到老,學(xué)到老”,這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然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太多。難道世人不應(yīng)從曾國藩身上受到啟迪嗎?
上一篇:警:以人為鏡,可知得失
下一篇:運籌帷幄:力求長遠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