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徐庶進曹營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歷史掌故世人耳熟能詳。而身為一代智謀之士的徐庶這樣做究竟是出于對奸雄曹操的厭惡憎恨,還是出于自己內心的無窮愧疚,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呢?
在晉人陳壽那里,徐庶屬于沒資格立傳又不得不提及之人,故而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斷續地提及了徐庶其人其事,裴松之作注時則援引了《魏略》對徐庶的記載。
《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于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于市鄽,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于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遂與同郡石韜相親愛。初平中,中州兵起,乃與韜南客荊州,到,又與諸葛亮特相善。及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后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猶存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上述文字堪稱徐庶小傳,卻沒有涉及徐母之事。
《諸葛亮傳》中如是介紹徐庶舉薦諸葛亮:“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諸葛亮出山后,徐庶曾和他一起在劉備手下呆過一段時日:“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于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黃祖死,得出,遂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援引上述文字,意在說明《三國演義》中關于徐庶的敘述與史書相矛盾之處。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走馬薦諸葛發生在他因母親落入曹操之手而被迫辭別劉備之時,而不是在此之前:
玄德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辭曰:“不勞使君遠送,庶就此告別。”玄德就馬上執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會卻在何日!”說罷,淚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別。玄德立馬于林畔,看徐庶乘馬與從者匆匆而去……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玄德曰:“元直復回,莫非無去意乎?”遂欣然拍馬向前迎問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馬謂玄德曰:“某因心緒如麻,忘卻一語: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煩元直為備請來相見。”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愿聞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瑯琊陽都人,復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后……使君急宜枉駕見之。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
在陳壽筆下,徐庶的母親是一位對國家大事頗有政治主見的不平凡的女人,對國賊曹操極為鄙視,對劉皇叔劉備十分崇拜,對兒子投奔劉備深感欣慰。在曹操聽從謀士程昱之言,將徐母賺到許昌后,徐母當即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
操大喜,使人星夜前去取徐庶母。不一日,取至,操厚待之,因謂之曰:“聞令嗣徐元直,乃天下奇才也。今在新野,助逆臣劉備,背叛朝廷,正猶美玉落于污泥之中,誠為可惜。今煩老母作書,喚回許都,吾于天子之前保奏,必有重賞。”遂命左右捧過文房四寶,令徐母作書。徐母曰:“劉備何如人也?”操曰:“沛郡小輩,妄稱皇叔,全無信義,所謂外君子而內小人者也。”徐母厲聲曰:“汝何虛誑之甚也!吾久聞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聲素著。世之黃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當世之英雄也。吾兒輔之,得其主矣。汝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乃反以玄德為逆臣,欲使吾兒背明投暗,豈不自恥乎!”言訖,取石硯便打曹操。操大怒,叱武士執徐母出,將斬之。程昱急止之,入諫操曰:“徐母觸忤丞相者,欲求死也。丞相若殺之,則招不義之名,而成徐母之德。徐母既死,徐庶必死心助劉備以報仇矣;不如留之,使徐庶身心兩處,縱使助劉備,亦不盡力也。且留得徐母在,昱自有計賺徐庶至此,以輔丞相。”操然其言,遂不殺徐母,送于別室養之。程昱日往問候,詐言曾與徐庶結為兄弟,待徐母如親母;時常饋送物件,必具手啟。徐母因亦作手啟答之。程昱賺得徐母筆跡,乃仿其字體,詐修家書一封,差一心腹人,持書徑奔新野縣,尋問單福行幕。軍士引見徐庶。庶知母有家書至,急喚入問之。來人曰:“某乃館下走卒,奉老夫人言語,有書附達。”庶拆封視之。書曰:“近汝弟康喪,舉目無親。正悲凄間,不期曹丞相使人賺至許昌,言汝背反,下我于縲紲,賴程昱等救免。若得汝來降,能免我死。如書到日,可念劬勞之恩,星夜前來,以全孝道;然后徐圖歸耕故園,免遭大禍。吾今命若懸絲,專望救援!更不多囑。”徐庶覽畢,淚如泉涌。
曹操、程昱在徐母身上枉費心機,在徐庶身上卻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孝子徐庶看到程昱偽造的母親的信后不辨真偽、不假思索,便選擇了辭別劉備,前往許昌救母。但徐庶為了盡孝而放棄自己政治信仰的抉擇,不僅沒有給被曹操軟禁起來的母親帶來任何欣慰,而且令母親傷心不已,悲憤自盡。
卻說徐庶趲程赴許昌,曹操知徐庶已到,遂命荀彧、程昱等一班謀士往迎之。庶入相府拜見曹操。操曰:“公乃高明之士,何故屈身而事劉備乎?”庶曰:“某幼逃難,流落江湖,偶至新野,遂與玄德交厚,老母在此,幸蒙慈愛,不勝愧感。”操曰:“公今至此,正可晨昏侍奉令堂,吾亦得聽清誨矣。”庶拜謝而出。急往見其母,泣拜于堂下。母大驚曰:“汝何故至此?”庶曰:“近于新野事劉豫州,因得母書,故星夜至此。”徐母勃然大怒,拍案罵曰:“辱子飄蕩江湖數年,吾以為汝學業有進,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讀書,須知忠孝不能兩全。豈不識曹操欺君罔上之賊?劉玄德仁義布于四海,況又漢室之冑,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憑一紙偽書,更不詳察,遂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與汝相見!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間耳!”罵得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視。母自轉入屏風后去了。少頃,家人出報曰:“老夫人自縊于梁間。”徐庶慌入救時,母氣已絕……徐庶見母已死,哭絕于地,良久方蘇。曹操使人赍禮吊問,又親往祭奠。徐庶葬母柩于許昌之南原,居喪守墓。凡曹操所賜,庶俱不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至此,徐庶的人生悲劇已然鑄就,身為籠中鳥的他除用一言不發來發泄心中的無窮憤怒外,唯有一死,而麾下人才濟濟的曹操并不在乎他是否積極出謀劃策,只要他不能再為對手劉備助力,就已經達到了曹操的目的。
分析歷史人物徐庶,既無需判定曹操、劉備的忠奸善惡,也無需判定徐母的政治立場正確與否,只需關注徐庶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親。自幼喪父的徐庶由母親撫養成人,對母親感情之深自是不言而喻。于是在聞悉曹操以母親的生命相要挾時,事母至孝的徐庶便亂了方寸,不顧一切地趕到許昌救母。
“百善孝為先。”古人以孝治天下,徐庶此舉完全符合孝道的規范。亞圣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便公開宣傳親情至上:“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故而,在徐庶提出辭行救母的請求之后,麾下人才奇缺的劉備即使很需要徐庶繼續幫他運籌帷幄,也不好意思勸阻他留下來。
可惜事與愿違,本想救母卻害了老母親。徐庶的抉擇錯就錯在他其實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深明大義的母親,故而他的一片孝心反而讓老母親覺得蒙受了污辱。“汝既讀書,須知忠孝不能兩全。豈不識曹操欺君罔上之賊?劉玄德仁義布于四海,況又漢室之冑,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憑一紙偽書,更不詳察,遂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與汝相見!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間耳!”從徐母責罵徐庶的這番話語中,不難想見她老人家對兒子的選擇是何等的失望!
在徐母亡故之后,東漢末年又出了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衍生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敘母勉子”故事。
姜敘母者,天水姜伯奕之母也。建安中,馬超攻冀,害涼州刺史韋康,州人凄然,莫不感憤。敘為撫夷將軍,擁兵屯歷。敘姑子楊阜,故為康從事,同等十余人,皆略屬超,陰相結為康報仇,未有間。會阜妻死,辭超寧歸西,因過至歷,候敘母,說康被害及冀中之難,相對泣良久。姜敘舉室感悲,敘母曰:“咄!伯奕,韋使君遇難,豈一州之恥,亦汝之負,豈獨義山哉?汝無顧我,事淹變生。人誰不死?死國,忠義之大者。但當速發,我自為汝當之,不以余年累汝也。”因敕敘與阜參議,許諾,分人使語鄉里尹奉、趙昂及安定梁寬等,令敘先舉兵叛超,超怒,必自來擊敘,寬等因從后閉門。約誓以定,敘遂進兵入鹵,昂、奉守祁山。超聞,果自出擊敘,寬等從后閉冀門,超失據。過鹵,敘守鹵。超因進至歷,歷中見超往,以為敘軍還。又傳聞超以走奔漢中,故歷無備。及超入歷,執敘母,母怒罵超。超被罵大怒,即殺敘母及其子,燒城而去。(皇甫謐《列女傳》)
被徐母視為國賊的曹操,在歷城太守姜敘母親的心中成了正面人物。在馬超攻下冀城,太守韋康遇害,冀城參軍楊阜來到歷城勸說太守姜敘聯手抗擊馬超,而姜敘猶豫不決之時,母親出面曉以大義,促成了姜敘和楊阜一起出兵襲擊馬超。馬超則乘姜敘率軍前來攻打冀城,而率騎兵攻下歷城,活捉了姜敘的母親,要其給姜敘寫信勸降。姜母堅貞不屈,痛罵馬超,由是被馬超殺害。馬超兵敗后,姜敘母親的故事傳到了京城許昌,曹操聽說此事后嘉嘆不已,立馬寫下手令,予以褒揚。
后人對徐庶的母親和姜敘的母親均贊揚有加,而對徐庶的錯誤抉擇,多數人卻選擇了原諒或者失語。古人云:“知子莫如父”,意謂沒有人能比父親更了解兒子的。如果以名士徐庶為例,則不能不令人遺憾地承認,世間許多被人稱為孝順的子女,其實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故而也難以做到真正的孝順。
上一篇:通過興趣愛好培養出好氣質
下一篇:魏冉和須賈